泉味济南之四十八——市区诸泉(39)群外泉f

标签:
旅游休闲杂谈 |
分类: 说事 |
D,玉函山泉区
蕊珠泉
蕊珠泉在玉函山阴佛峪寺遗址新月形石厦“岩若窟”西端崖壁之下,渗出的水珠,聚为一泓清潭。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盛水季节,泉水溢出,从北面的石隙中泻出,顺势跌落崖下,下方有人工开凿的方池。因水流撞击,池内常有水花泛起,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景观甚奇。泉水盛时,整个岩若窟水泻如瀑布。若值深秋,红叶满谷,黄花遍野,翠柏相映,景色更佳。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丹柿满谷,异境天开,其内有蕊珠泉”。清代济南诗人杨致祺描写此景说:“飞瀑半空落,悬流万仞直。”上图为蕊珠泉
王母池
王母池位于玉函山巅,在三教堂后面的碧霞祠废墟北侧,其名衍自西王母,形似方井,亦称“瑶池”。泉边花草丰茂,冬季则可观雾凇,是山顶唯一的水源。
永清泉
城南名山玉函山的北坡,自西向东依次有三条有名的山峪——西佛峪、柏石峪、花山峪。永清泉在济南玉函山东侧,花山峪村南峪中南山根下。它为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时溢出,沿山峪漫流。池旁有1966年所立泉名碑。泉东南5米左右岩壁上,还有两眼季节性山泉,雨后,腾突喷涌,与众多山泉汇流,沿山峪下泄。永清泉,是花山峪村村民数百年的引用水水源,如今只有附近几户人家还靠它吃水。井葆泉也是永清泉的一个历史别名。原来永清泉边上有石碑的,刻着泉名,但后来被毁了。现在的井沿是加高后用水泥砌成的,否则,下雨冲下来的泥土和碎石早就把这个井给湮没了。
函山泉
清代济南文人王钟霖《历下七十二泉考》中记述道:“函山泉 玉函山迤东俗名花山峪泉也。山方半,塘澄深见底。水从石龙口出,流为川河。山人言:门通郡城南关诸泉,相距二十余里,亦有验糠之传。志未载。”不过,当代文献中,却不见花山峪函山泉的记载。如1997年《济南市志》记载了花山峪村有三泉,一是永清泉,再就是花山峪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被称之为“花山峪二泉”。有人认为函山泉即为今日的永清泉。
花山峪二泉
花山峪二泉在花山峪村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是村民饮用水,俗称“泉井”。南泉东临山峪,料石砌成石台,巨石铺面。北泉略小,形制同南泉。水皆四季不涸,盛时漫溢。
鹁鸽泉
鹁鸽泉在玉函山佛峪西端,鼓楼峰东侧林间路旁。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天然池内,旱时断流干涸。
东峪泉
东峪泉在玉函山北侧柏石峪村南。因源于东峪岩下,故名。泉水自深4米多的岩洞流出,顺山势层层下跌,沿峪沟北流。洞周岩壁湿润多水,夕阳返照熠熠生辉。东峪泉所在的山谷位于玉函山的北麓的两处山崖之间,这里环境幽静,山体险峻,是一处乘凉休闲的好去处。泉子有两处出水口,南面的是在一个崖洞中流出,水流较大,水声是从这发出的,北面的泉眼在崖壁上,涓涓细流,无声无息。
灰泉
灰泉在玉函山北坡登山路西侧密林中。水自石缝涓涓流出,积于直径1.3米左右的圆形浅池,时有枯竭。昔日为僧人饮用山泉,今泉旁尚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峪灰泉记》碑。该泉为佛峪寺所属之地,历来僧侣借助泉水生活,所以只能供僧众所用。后来周围各村也来取水,自然不能为僧徒满意,因此大家商议后立此碑,划清用水界限以告民众。最终各庄人士商议后得到的结论是“止许峪口拾人度用”,其他人等不能再来这里取水了。由此可见,当年的灰泉名叫“惠池”,水量很大且泉水澄清,是大山钟灵的所在。
大泉
大泉在玉函山安息园西侧山腰处,灰泉西北山半,有泉因水势很大而名大泉。泉在一巨岩下岩缝流出,积于一三角形小池中,长8米左右,清澈见底,常年不涸。今人在池东壁雕一龙首,将泉水导入新建的蓄水池,作为四周消防的水源。泉上小亭翼然,泉畔垂柳婆娑,由亭内南望玉函山主峰,则如画在眼前。
石榴峪泉
西佛峪内还有一小山峪名石榴峪,有泉今俗称石榴峪泉,在一片公墓中,泉池汇为四方池,上着栏杆,泉眼在泉池南面山坡上。或者就是《济南府志》所记载的已经消失的“云外泉”。
云外泉在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函山佛峪”。今已失迷。
沛泉
沛泉在柏石峪村南,帅旗峰下果园内。因泉源丰沛得名。泉旁石壁上刻“沛泉”二字。水自岩壁多处缝隙中流出,积于方池,清澈见底。水盛时漫溢外流。据说玉函山上泉水有十眼之多,向东柏石峪村南帅旗峰山崖下,就有取泉水充沛之意的沛泉。泉旁石壁上刻“沛泉”二字。泉池东壁上嵌泉名碑和助修功德碑共计三方。据题字可知,泉池重修于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下署名“东十六里河白石峪公立”。
泉池东北角的池壁上嵌有三块碑刻,最北面的一块是泉名碑,上书“沛泉”二字,时间是道光年间。另外两块是重修碑记和捐助人名,不过由于泉水浸泡,加上碑质不好,已经漫漶不清了,无法辩识。
老村南部建了数座别墅,沛泉在别墅区的东首崖下,池底是一整块巨大岩石,泉源在泉池南壁下,沛泉水自崖间岩壁多处缝隙中流出,积于方池,青石垒砌,清澈见底水盛时溢出方池,深约2.5米。泉眼在池内的西南角,水自崖缝中缓缓流出,漫山而流,为峪内奇观。先汇入一圆型的浅池中,溢满后流如下一个浅圆池,最后在大泉池中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