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商业篇之六十八——老济南的商铺——餐饮业(8)

标签:
财经杂谈 |
分类: 老济南人文(爷爷收集整理) |
凤集楼
“坛子肉”是济南名菜,始于清代。据传首先创制该菜的是济南凤集楼饭店,大约在百多年前,该店厨师用猪肋条肉加调味和香料,放人磁坛中慢火煨煮而成,色泽红润,汤浓肉烂,肥而不腻,口味清香,人们食后,感到非常适口,该菜由此著名。因肉用磁坛炖成,故名“坛子肉”,山东地区使用磁坛制肉在清代就很盛行。清代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就有“磁坛装肉,放砻糠中慢煨,方法与前同(指干锅蒸肉),总须封口”的记载。30年代时济南凤集楼饭店关闭后,该店厨师转到文升园饭店继续制售此菜并流传开来,是济南著名的一款传统名菜。罐儿蹄与江南名菜“东坡肉”有异曲同工之妙。罐儿蹄早在清末年间就已闻名乡里,此菜是由济南150多年前的凤集楼创制的,多少年来,罐儿蹄是凤集楼叫座的小吃。为方便顾客远途携带,店家还专用一种荆条编的外糊油纸的长方形小篓子来装猪蹄,这包装极有特色,提上两篓馈赠亲友,很是“场面”。罐儿蹄味浓而不腻,佐酒下饭均可,令人吮指回味。罐儿蹄是济南传统风味小吃。顾名思义,就是用罐子炖的蹄儿。罐是陶罐,蹄儿是猪蹄。猪蹄含胶质较多,吃法也较多样,较为普遍的制作方法是酱制,其中以在罐中酱炖的味道最好,被列为济南名小吃。
五福楼饭庄

五福楼开设在泉城路县西巷中段路西,是上世纪20年代前后济南唯一高档回民饭店。五福楼没有门面,设在一家住户的院内,门口也没有任何标识,只是在大门洞里冲街的墙上高悬了一块黑地金字“五福楼”横匾作为招牌。大门内有两进院子,院里的南、北屋接待客人。厨房设在最后面,非常整洁。饭店虽然以做牛羊肉为主,却没有通常的那种牛羊膻腥气味,菜品色香味俱佳,同时也做鸡、鸭、鱼、虾等各种炒菜和汤菜。因此,除回民顾客之外,也有不少汉民特地来品尝清真菜。有时汉民还会前来预定整桌的酒菜招待外地亲友,以介绍当时济南的特殊风味。那时的五福楼人来客往,生意很好。然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五福楼已繁华不再,虽然大门依旧开着,大门洞里的黑色牌匾却已摘掉,冷冷清清,不知从何时已停止了营业。估计可能是由于档次高、菜价贵,属于当时的“超前消费”,不适合百姓的需要,以致最后不能维持而歇业。
从那时到1948年济南解放,济南一直没有一家大型、高档的回族饭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只是五福楼的旧址还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泉城路改造时才被拆除。
孔膳堂

孔膳堂位于英雄山路380号。 占地面积1495.42平方米,营业面积1125.42平方米。始建于60年代,原名二七饭店,1974年改为济南市商业技工学校实习饭店,培训厨师。 1985年2月更名为孔膳堂,由市委书记姜春云题写牌匾。该店经营独具东方文化色彩,以色、香、味、形、器具俱佳的孔府菜赢得中外游客的青睐。1987年以来,创新推出系列饺子宴、火锅饺子宴、荷花宴、玫瑰宴等与孔府菜脉承的珍馐佳肴,更加倍享信誉,是济南名店之一。该店烹饪名师颜景祥1978年获山东省烹饪技术比赛第一名,曾任全国烹饪协会理事、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