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济南风俗(21)——老济南的四季习俗之一

(2013-02-26 20:49:04)
标签:

风俗

文化

杂谈

分类: 老济南:风俗(爷爷收集整理)

九、四季习俗

老济南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许多讲究,可谓洋洋大观。这些讲究有很深的历史根源,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很有趣味,值得探讨。

1,老济南的春俗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迷人的季节,春天带给人们温暖,是欢畅,是生机,是无限的绿意和希望三四千年的文明形成了以迎春接福、除旧布新为主题的风俗事象。老济南的春俗文化遗产更是具有广泛的传承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再现着济南人对善良美好的追求、勤劳能干的美德。

春俗中,忙年是头等的大事,主要有扫尘、过小年、贴年画、贴春联、守岁、过大年,过元宵,度清明等,这些将在“节日习俗”中详细讲述,此处不再累述了,下面仅介绍一些特色习俗。

⑴打春牛

济南俗语云:“小寒大寒,大春过年。”立春,济南人称为“打春”。打春这天,旧时举行迎春仪式、喝春酒、吃春宴、咬春、贮神水等习俗,此外,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春牛。老济南昌盛街上有一座迎春庙,庙中大殿内塑有古官吏摸样的春神。迎春仪式的打春牛活动最热闹。庙前陈一纸扎的黄牛(或泥塑牛),牛高四尺余,头尾长八尺左右,牛身上画有四时八节日期时辰图纹,牛旁有纸扎的耕犁。立春日的清晨,县官到来,活动开始燃放鞭炮,跪拜春神,并给县官行大礼。然后,县官便手扶犁把,做耕田样。跟随来的礼房书吏以五彩丝线打作鞕(即春鞭)抽纸牛,并念念有词道:“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三大三羊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这样鞭打春牛拉犁耕田,表示劝农勤耕和春耕开始。鞭毕后,县官和县吏回衙。人们将牛犁焚化。这时,事先装在牛肚中的柿饼纷纷落地,人们一哄抢食,以图吉利。如今,“打春牛”的习俗已湮灭,但是,“打春”一词却仍然作为济南人使用的鲜活语言保留下来。

⑵打太平鼓

旧时,人们还以腊鼓咚咚表示新年的到来,这种鼓称之为太平鼓。太平鼓一般分为堂鼓、腰鼓和单鼓,堂鼓又有大中小之分。就是济南打太平鼓多为四人打的堂鼓和腰鼓、单鼓。单鼓多以铁为框,直径尺余,柄部有数铁环相套,框上单面蒙革,甩藤棍以击之。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握棍,边打边摇,有传统舞步和队形,演出人数多为十数人二十几人,但须偶数。演出是节奏强烈,悦耳动听。然而,可惜的是这一民间技艺,在济南市区几近失传。只是在前些年年根儿时,偶尔在西门桥附近尚闻咚咚的鼓声,为节日增添几分气氛。 

⑶逛庙会

庙会,旧时原为祭奠寺庙神佛的集会,后来发展成集祭神、游乐、商贸为一体的定期集市。在济南,除了重阳节千佛山庙会、暮春三月的药市会以外,在城乡寺庙附近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庙会。昔日,元宵节前后,在趵突泉前街的药王庙附近举办的庙会就颇负盛名,城乡居民多携儿带女来逛此庙会。他们先到庙里磕头烧香,求神保佑康健,然后在戏台前乐呵呵地看上半天戏,再买些家用器皿或给孩子们买个玩具、买朵花什么的。那时,在路南高高的古戏台上,在元宵节要唱三天大戏,街上店铺栉比,摊点林立,卖瓷器、玻璃品、木刀、绢花、糖葫芦、“鼓档子”的,变戏法、拉洋片、耍猴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⑷打灰囤

    旧时,济南有早春打灰囤以祈求五谷丰登的春俗。 “打灰囤”,也叫“围仓”、“打簸箕”。

一种仪式是: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也叫天仓节、天穿节。旧俗以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这天天刚亮,人们便在自家的场院、天井里用草木灰撒上一个个圆圈,这称为“画囤”。灰圈外再用草木挥撒个梯子形。二月二那天,再在原来圆圈印迹上撒上一遍,边撒边念:“二月二,拉瓢杈,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没瞎的,送到南院富人家。”然后,再在“灰囤”上放上五谷,如果家禽先吃什么,就预示当年收成什么。

另一种仪式是:在二月二的早上,由当家人用草木灰在场院或者庭院里围成若干个仓囤的样子。打时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徐徐落下,成约一寸半宽的灰线,边打边走,围成囤或者仓状,并在中间放少许五谷杂粮。有的把五谷杂粮放在“囤”、“仓”内的地上,也有的在“囤”、“仓”内地上挖一个小坑,把五谷杂粮放在坑内,还有的在坑上盖上石块、砖块或者瓦片,待第二天看什么种子先扭嘴发芽,就预示着今年收什么。有的还要撒出梯子形状,寓义囤高粮满,兆示丰年。如果当日天晴无风,则预示着年成好,能安住囤,如果灰囤被风刮散,则不收囤。俗语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