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殷梓恒
殷梓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80
  • 关注人气: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济南风俗(3)——老济南的婚嫁民俗之三

(2013-02-09 12:32:32)
标签:

文化

分类: 老济南:风俗(爷爷收集整理)
5,迎娶

定婚后,选定吉日,俗称”看日子”,准备迎娶。迎娶程序是:

⑴迎娶前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过去济南“红白”喜事服务的行业叫幡杠铺。花轿、旗子、大锣、民乐以及人员,都由杠铺包办,另外也有出租载客马车及军乐队的行业。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⑵迎娶日:

发轿是日,男方大门大门口左右贴双“喜”字和对联,挂彩绸,大门顶上要放一对扎着筷子和用红纸包着的砖大门顶上压红砖,院内各门上贴吉庆对联,院子里要摆花堂,放上烛台香炉。富有的官商之家还要在院内扎彩棚,大宴亲友。院内设花堂,花堂供桌上设天地诸神位,福禄寿三星瓷像和花瓶香烛,桌前设红毡拜垫。女方家中也悬灯结彩,招待亲友。

男方要请一位迎亲女客,女方请要一位送亲女客,迎亲和送亲女客均要选择熟谙应酬、穿戴讲究的、盛年仪容好的女眷,且是公婆、父母、夫妇、儿女俱全的所谓“全福人”。还有下述习俗:去单回双,即婚礼当天接新娘讲究“去单回双”,指去接新娘的人是单数(不包括摄像师、摄影师等工作人员),女方送亲的人也是单数,回来时迎亲送亲的人加在一起刚好是双数,取成双成对之意:姑不接姨不送,即济南接亲一般讲究“姑不接姨不送”。意思是娶亲时,男方的姑姑不能跟随迎亲队伍来接新娘,接到新娘后,女方的姨不能随迎亲队把新娘送过来。另外,出嫁的姐姐也不能代表娘家接亲送亲。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迎亲队伍一般是:前面两面大锣开道,锣后是双行红底黑宽花边的旗子,旗后是乐队,乐队后是花轿,轿后是马车。也有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男方的执事和花轿都在清晨即齐集大门口,称为“亮轿”。一般是上午10时发轿,乐班(俗称吹鼓手)进宅,对着新房吹奏,把用红毡包好的“压轿石”抱出来,放到轿内的座椅下。有的花轿内还坐着一位“压轿童子”,压轿童子要父母双全、懂事理,新婚夫妻恩爱到老,早生贵子之意。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但花轿到女家门口,大门早已关闭,俗叫“拦门”。鼓乐大奏,由报帖人叩门,并高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同时从门缝里塞进红包,给女家的守门人。门开入宅,女方接待的礼宾先到新郎轿前,再向压轿童施礼,恭请下轿,鼓乐引导进入客厅。这时花轿已抽去轿杆,由4人提轿入宅,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对着新娘梳妆的屋门停放落好。

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柬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过后,早宴之后,接待礼宾引导新郎进入女家供祖先的正堂,由女方主婚人拈香,向祖先行三叩礼,主婚人于旁拱揖,新郎再给主婚人行三叩礼,主婚人辞让并拱揖。再引导新郎到新娘梳妆的屋门外,这时屋门也关闭,新郎冲着屋门拱揖,礼宾高呼:“新贵人来请新娘啦。”然后引导新郎回到客厅献茶,报帖人高呼“放赏”,新郎随即告辞。

娶迎客到女家后,先向女方家长和新娘道喜,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向身穿凤冠霞帔、手抱“如意”的新娘鬓髻上插喜字绒花,再盖上蒙头红巾。在鼓乐的吹奏中,由女方亲属抬着新娘坐的椅子到花轿前,由送迎客扶新娘转身入花轿坐下。娶迎客说:“吉时到啦,都齐备啦。”娶迎客双手放下轿帘,即起轿。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不犯禁忌,人们认为是吉利。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⑶接新娘:

上午10时,新郎穿马褂,十字披红绸,骑马或乘轿和迎亲女客引导鼓乐队和花轿到女家迎娶。女家在花轿到达前要关闭大门,等花轿来到。新郎在乐队鼓乐的伴奏下,下轿叩门递名帖(名帖是用大红纸正楷书写”御轮甥某某谨拜”)后,方开门引新郎入堂屋。新郎要向女方祖宗神位行一跪三叩礼,再向岳父母行一跪三叩礼,岳父母旁立作揖以答。礼宾再引新郎到新娘门口,新郎向屋门拱揖。请新娘后,再至客房,岳家设茶点酒菜款待新郎,当上大件菜时,新郎告辞,此时吹鼓手乐声大作,新娘由送亲女客相扶登坐花轿,一路唢呐乐声不停。

一般接新娘的人到新娘家的时候,往往会被”拒之门外”,只有往门里多塞几个红包,门里面的娘家人才会把门打开让接亲的人进屋,此曰“敲门砖”。

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时,有偷茶杯的习俗,即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时,男方要有一个人偷偷将带把手的茶杯带回婆家。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寓意为新娘为夫家传宗接代。

现在的迎娶一般是安排轿车接送,头车的选择是有讲究的:白色的“头车”象征新郎新娘白头偕老,百年好合;红色的“头车”择象征红红火火,事事兴旺。如果“头车”选用奔驰的话,最后一辆“尾车”不宜选用桑塔纳。也有“不走回头路”的说法,接新娘的路线要求“不走回头路”,即花轿(现为车队)从婆家出发接新娘的路线和从娘家出发回婆家(或酒店)的路线不重复,实在不便就绕着路走。。绕的路越长,看到的人也就越多,证婚人也就越多。

⑷迎花轿

男家的鞭炮迎于街口或村头,花轿到男家,送亲女客和迎亲女客扶新娘下轿时,燃放鞭炮,新郎亲自挑开轿帘。新娘头蒙红布,右手抱一如意,被搀扶下轿。一人高举明镜,从对面照到新娘,新娘踩着红毡走向花堂,众亲友纷纷向新娘抛撒谷粒和麸子等物,后演变为撒彩纸屑,称”撒谷豆”,俗称撒穗的谐音”祟”,示将”邪祟”撒出之意。并设粘糕包和马鞍让新娘迈过去,并随着喊出”步步高升”,”岁岁平安”等吉语。

旧时济南还有上轿包子下轿面之俗,在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吃水饺,饺子自古就有送行的意思,所以嫁女儿要吃饺子,这其中还有一层意思,当司仪问这饺子生不生时,新郎新娘会异口同声道:生,寓意,早生贵子。而当接亲者顺利将新娘接回婆家时,则煮面给新娘吃。

⑸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简要如下:引赞喊道: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通赞喊道:启轿,新人起。引赞喊道: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喊道: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此时,奏乐鸣炮,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具体做法是:

花轿在大门口抽去轿杆,提轿入宅,摘下轿帘,由两位添嫁粉的小姑娘向新娘脸上略敷红粉,娶迎客和送迎客搀扶新娘出轿。新娘走在铺红毡的路上,当踩到红毡上的年糕包时,相宾说“请步步升高”,跨过马鞍子说“岁岁平安”,然后站在花堂的下首位置,新郎新娘在陪伴人搀扶下北面站立等候。

拜堂的仪俗杂多。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首先,由赞礼人高声唱念”祥年瑞月,吉日良辰,授室成礼”等喜歌祝词。(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里挂红灯外挂绸,今日大喜吉星照,花轿抬到大门口。大门口,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亲朋好友两边站,新娘下轿贵人搀。顶红袱,穿红袄,柽子酒壶拿两边,贵人搀着新娘走,迈过火盆迈马鞍。进大门,喜气添,进二门,保平安,一走走到当院里,八仙桌上摆的全。一斗粮,一杆称,三支箭,一张弓,又烧高香又摆供,敬着天地老祖宗。新娘来到当院里,叫来新郎拜天地。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都满意,四拜四季大发财,五拜五福临门第,六拜六六大顺利,七拜七星大紫气,八拜八仙来贺喜,九拜九赐大加官,十拜事事都如意。)尔后,讲究的大户人家新郎新娘行三跪九叩,一般人家是三拜,即“一拜在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称”拜天地”。新郎新娘再相向对立三拜,称”交拜礼”。

然后,赞礼人把一条红绸交由新郎牵引新娘步入洞房。拜堂后,便是大宴宾客,座次排列、菜肴配置、敬酒祝酒等都有讲究,尤其女方送嫁的兄弟姐妹等贵客,男家更得高待。

现在的结婚仪式一般是:

婚礼开始的时间宜选在12:00之前,因为有说法是“二婚婚礼才在12:00之后”。一般婚礼开始的时间及说法有11:00代表“一生一世,和和美美”,11:06代表“一生一世,圆满顺利”11:08代表“一生一世,和美发达”11:11代表“一生一世,一心一意”11:16代表“一生一世,一切顺利”11:18代表“一生一世,一定发达”。

证婚人一般是男方的领导,而主婚人则是由父母主婚,但由于父母一般佩戴的胸花是父母的胸花,所以现在更多的情况是由双方领导出一位代表给他们主婚,而主席台上除证婚和主婚之外的领导佩戴贵宾胸花。信物方面,一般男方送给女方的比较单一,就是婚戒,戴在新娘左手无名指上,而女方送给男方的信物,选择范围就宽松多了,可以是传统的戒指,也可以是钢笔,手机等物品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如从相识以来看过所有电影的电影票等等。

交杯酒在仪式上进行,交杯酒环节如新人不胜酒力,则可用可乐代替。

⑹入洞房:

拜天地礼后,新郎用红绸牵引新娘步入洞房,新郎手执红筷,挑去新娘蒙头红布,娶迎客扶新娘坐在床上,牵新娘的衣角,扶新郎压着衣角坐一会儿,新郎即起身退出。再扶新娘走到外间屋和新郎并坐,然后与新娘对坐吃交杯酒,酒中掺蜜,要有人在旁问”甜不甜?”,新娘要答”甜!”,因谐音为”添”(即生育)。然后端上水饺,新郎新娘吃的第一对水饺,用红丝线拴着,以示”好姻缘一线红线牵”,吃时要问新娘”生不生?”回答要说”生”,以示能生育儿女。此称”合卺礼”。农村多有吃下轿面之俗。长清县还有将吃剩的面条倒入床席后,以示留给未来的儿女们吃的习俗。

合卺礼毕再行”撒帐”和”坐帐”,将花生、红枣、栗子、莲子撒在新娘床上,取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连生贵子等吉祥之意。撒后,新郎新娘并肩坐在床沿上。坐帐后由一女”全奂人”给新娘绞脸(即用线绞去脸上汗毛)、梳头、插戴头饰,此称”开脸”。 随后,即开始”闹房”。

过去的风俗是把红枣栗子放到洞房的角落里,如茶碗里、抽屉里、床头上、枕头底下或被褥里,戒枣栗子的谐音“早立子”,以图吉利。

还有一个习俗:用两块红砖各用大红纸包好,上面各捆一双筷子,然后将两块砖平顺着捆在一起,放到大门朝外一面的屋顶上。

⑺闹洞房:

       闹洞房,可以活跃吉日欢乐的气氛,借机显出家庭人缘好、宾朋满座,同时增进了亲友邻里的情感等。此俗早有,现今犹存。闹房时由迎亲女客护劝。是夜,友人、弟侄等要在窗外”听房”,并有”无人听房,后嗣不旺”之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