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康之英”陆机为何不得好死

(2009-09-20 11:19:22)
标签:

陆机

人物

传记

太康

陆云

卢志

八王之乱

华丽血

文化

分类: 人物解读

作者:龙之鸣(老虫)

“太康之英”陆机为何不得好死

太康之英——陆机

陆机在魏晋时期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此人有趣,值得细侃。

一、陆机入洛

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吴人,系江南名门,身世显荣,祖父陆逊历任东吴大都督、丞相,著名的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刘备的十万之众,就是他创造的战斗奇迹;父亲陆抗历任大司马、荆州牧,也非常了不起,孙吴江山已是日薄西山,照样在西陵之战中大败西晋名臣羊祜,并俘杀东吴叛将步阐。如此显赫家世,若是孙吴不灭,陆机凭依门第和才识就可以出将入相,飞黄腾达。

然而,时局多变,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而且陆机的两个哥哥陆晏、陆景在西晋名将王浚楼船下益州时,捐躯赴了国难。就这样,匡扶家业,重振门庭的重任就落到陆机身上了。

作为“亡国之余”,陆机韬光养晦,闭门苦读,十年磨一剑,修成正果,磨出文名,名重一时,成为江东士人的“带头大哥”。

斗转星移,时来运转。太康末年,晋武帝司马炎颁布 “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 的诏令,向江东的士子们伸出了橄榄枝。而这一年,陆机刚好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听到这样的“利好”消息,就带着弟弟和顾荣号称江东“三俊”,一起到洛阳寻找升官显名的机会。

二、陆机的交际

到了洛阳,江南才子陆机是人生地不熟,就像现在的“北漂”族一样,要经历地下室生活一般,历尽艰辛方能站稳脚跟。作为“洛漂”的陆机虽不至于如此凄惶,但也不好混,不得不人不停蹄,结交豪门,阿附权贵,求人举荐,在司马天下里谋个好差事。

有求于人,总得放低身架,可陆机偏偏心高气傲,自视甚高,觉得别人能干的只是手撕鸡肉的差,而他能干的是手撕牛掰的活,所以,人鼻里喷的是牛气!且看他跟当时的名士的关系:

1、陆机和潘岳

陆机和潘岳虽同流合污,共为贾谧的“二十四友”,却互生龌龊,彼此相轻。据《裴子语林》里说,有一次陆机参加文士们的沙龙酒会,兴致很高,一看到潘岳来了,他就借机起身要走。

潘岳知道这我来你去意味着什么,于是冷言冷语道,“清风到了,尘土飞扬!”

陆机哪能吃亏,马上接招扯大锯,回锯过去,“众鸟相聚,凤凰远飞!”

陆、潘都是大才子,所谓潘江陆海”,绝代双骄,本应该和谐相处,就像唐朝的大李杜一般,互相唱和,惺惺相惜。他们却互不相容。究其原因,是祖宗的陈年往事。讲起来还真有些曲折,原来潘岳的丈老头杨肇跟陆机的爹老头陆抗当年为各自的主子干过一架,结果当然是名将陆抗大胜,杨肇是败得稀里哗啦,抱头乱蹿。杨肇承担兵败的罪责,被罢了官再贬为庶人,心里憋屈啊,没过一年就伸伸腿“托体同山阿”了!

就因为这一点,两人绵里藏针,互藏杀机,学山中两大猿,对锯起来。其实,这都是发生父辈身上的事,现在司马家一统天下,天下一家,晋吴对抗成为历史了,而且连陆机自己都对司马家投怀送抱,何必还要如此计较?看来,陆机还真心高气傲,缺乏化解隔阂的能力。

2、陆机和左思

陆机和左思谈不上好的交情,据《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说,陆机虽然是“洛漂”一族,受中原士子们排挤,却心高气傲得很,看不起左思这个寒门出身的“北人”才子。一听说左思要创作《洛阳赋》了,陆机就拍掌相讥,对弟弟陆云说,“在这里有一个乡巴佬想写《三都赋》,等到他写成出书后,我们就拿这书来盖盖酒坛子吧!”这话说得可刻薄了,也太伤人!幸亏左思有能耐,“洛阳纸贵”一词就是源于这《三都赋》写成,大家都觉得左思写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争相传抄么,所以造成洛阳一时纸贵!

陆机啊陆机,未读其文就妄加指摘,是不是太过于武断了吧!你说,你也是玩笔墨功夫的,也希望他人举荐。有没有想过孔老夫子“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的教诲,你对左思如此评价,足以说明你心胸不够宽广。想想自己吧,若不是张华的举荐,要想在洛阳站稳脚跟,可没那么容易!

3、陆机和卢志

经过多次政治的血雨腥风,陆机险些丢掉脑袋,幸得成都王司马颖出手相救,才保住不安份的脑袋。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陆机投入到新主成都王司马颖的门下,成为他的幕府成员。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该放下架子,八面玲珑一点。这陆机在洛阳也算晃荡了一阵,将近十年,但一点都没长进,还是个楞头青。有一次幕府中的“食客”们聚会,席间司马颖的红人卢志向陆机问道,“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要为尊者讳,所以最忌讳的是别人直呼家中祖上的姓名,且不管卢志是不是明知故问,但是陆机却不假思索,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来个“现场现报”,说道,“正像你和卢毓、卢的关系。”

陆机的祖父和父亲名声很大,天下皆闻,这是事实。但是,你是个“洛漂”,来谋官路子的,没有硬性规定中原士子卢志非要知道你是谁谁谁的孙子又是谁谁谁的儿子。即使卢志是明知故问,也没有必要针锋相对。吃亏是福,吃不了亏就得“兜着走”,等着以后“开销”了。正是这个卢志在陆机之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陆机和王济

《世说新语》里讲了些陆机跟达官贵人交往的故事。陆机陆云兄弟,一门二才子,名重一时,达官贵人自然引为上宾,请去喝喝酒,聊聊天,借此附庸附庸风雅。

有一次,两兄弟一起去拜访权臣王济,宾主落座后,王济洋洋自得地指着自己案上的羊酪,对陆机问道,“你们吴地有这样的美味吗?”陆机又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道,“我们那里的莼菜羹,不加盐豉,就已比它好吃了!”陆机应对敏捷自然是引来宾客们拍手称快。但是细细想来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人家王济是请客的主人,而你陆机只是去捧场捧场的客人罢了,作为客人,总要给主人一点面子。陆机完全可以表现得唯唯诺诺,打几个马哈哈,说吴地哪有这样的美味,王大人的羊酪是天下第一美味。这样说又不会死人,而且给足王济的面子,搏得他的欢心,会引为座上宾的。陆机貌似才思敏捷,博得别人赏识,其实是不识抬举,你以为自己是谁啊?是嵇康再世?即使是嵇康又怎么了,恃才放旷是不是?还不是照样“咔嚓”一刀,人头落地,你陆机充其量不就是“洛漂”一个,人家王济可是当朝驸马,又是有名的超级大富豪,他家里养的小猪都是用人奶喂养的。

所以,陆机表现得相当的不合时宜,说白话就是,很不知趣!

5、陆机和张华

陆机来到洛阳,除了一点文名外,其它方面的才能还真的说不上,势单力薄,想跑个好差,还得靠人举荐。一到洛阳,他就带着弟弟急匆匆跑进了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府中。

张华是文坛大佬,德高望重,但一点都没有睥睨天下、高高在上的作态。他对陆氏兄弟相当热情,也乐得奖掖后生,给他们戴上了“至高无上”的高帽子,说,“攻打孙吴,统一中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你们陆氏两兄弟!”你看这话说得多漂亮,谁听了谁心里舒坦,就像七月天吃了雪花糕般,足以让人感激涕零,大叫“恩公哪!明相哪!伯乐哪!”诸如此类的感谢语,然后再屁颠屁颠地轻飘飘一阵。

人家张华这叫会做人,全心全意去“成人之美”。而你陆机,对待文学后生左思就搞人身攻击,什么写出来的书当酒坛子盖子,说得多刻薄!相比于强闻博志的张华,真是霄壤之别。

张华对陆机有知遇之恩、提携之功,但是张华有难,要掉脑袋了,需要陆机说话,陆机却选择明哲保身,闭上了嘴巴。要张华老命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司马伦,而陆机恰好是司马伦门下的红人。这个时候,陆机为张华说上几句好话又不会死人,完全可以为张华求一道“免死金牌”的,即使争取不到,也无妨,努力即可,无人非议!可惜是,陆机三缄其口,只到张华作古了,才假模假式地写了几首悼亡诗。

以上的故事说明,陆机很自我,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

 

三、陆机的跑官

陆机官瘾很大,很想干一番事业。他应召跑来洛阳,成为“洛漂”,虽是“亡国之余”,但一心想进入权力中心,怎么办?只有攀附权势,陆机经过张华的热荐,名重一时,就给太傅杨骏相中了,被任命为祭酒,官虽不贵,但得以初尝官瘾。谁知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刚愎自用的杨骏就给阴狠无比的贾南风“三下五去二”给收拾了。所幸的是,陆机初来乍到属于根基未稳的“洛漂”,官微位卑,不足以引起重视,所以没受牵连。杨骏倒灶后,陆机继续攀附权势,成为贾南风外甥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这贾谧虽有文才但不是颗好果子,跟贾南风合谋做掉了愍怀太子。因为这事引起朝野共愤,赵王司马伦趁机起事,“咔嚓”掉了贾后和贾谧。在这一次政变中,陆机倒投机了一把,摇身一变成为“无间道”分子,赚了点官资,在诛杀贾氏方面立下了功劳的,加官晋爵,被司马伦任为参军,并擢升为关内侯。

司马伦做了一段时间的辅政,嫌不过瘾,就逼皇帝禅位给他。这陆机还真会效力,帮司马伦写九锡文及禅位诏书。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所以司马兄弟们虎视眈眈,个个都想过把皇帝瘾。这回司马伦做皇帝了,你能做,大家都能做,所以纷纷前来讨伐司马伦。就这样,“八王之乱”开始了。

“枪打出头鸟”,司马伦就倒灶了,自然是身败名裂。到清算的时候,陆机早已不是当年杨骏时官微位卑,而是司马伦的亲信心腹,况且在张华之死方面负有见死不救的罪责,自然脱不了干系,于是,被收付廷尉,准备洗干净脖子秋后问宰。这一次陆机真是万分侥幸,成都王司马颖和吴王司马晏和陆机有点交情,所以出手相救。两大王爷前来保陆机的命,自然捡回了条小命,死罪可恕,活罪难逃,陆机还是被廷尉判决发配到边疆!也该是陆机运气,刚出发,就遇赦而止,所以又得以继续留在洛阳。但是,此时的司马天下早就变成了一场毫无规则的血腥死亡游戏。

陆机攀附过的主子们,如杨骏、贾谧、司马伦一一不得好死,都流了一大滩血,而他自己也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是应该好好考虑如何保全小命了。但是,陆机心有不甘,还想着光宗耀祖,治国平天下,建立功勋,所以死赖在洛阳,誓不交出好的成绩单,不回江东!

性命攸关的危险不止是陆机一人身临其境过,其他江东俊才们都深切地感觉到了。一同跟陆机来洛阳寻找机会的顾荣,就前来劝陆机不能太深入,是该回到吴地保小命了。他举荐的戴若思、贺循也劝过陆机应该考虑“退”了。陆机就是不领情,说自己要匡济世难,结果最终连自己的小命匡了进去。

而那些劝陆机回江东的朋友,下场都很好。顾荣于304年即陆机被害的第二年,回到家乡吴郡;而由陆机举荐的江东名士贺循,回江东的时间更早,在赵王伦阴谋篡位之时就借病去职,返回家乡。这两个陆机的好友,应该说跟陆机一样有显赫的家世,他们就很聪明,保全了命,也保住了江东名士的尊严,后来更是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礼遇。他们一命呜呼后,司马睿还亲临丧礼,赔了不少的眼泪。可谓生荣死哀。相形之下,陆机死得不明不白,实在可惜,不过怪也只怪他执迷不悟,咎由自取!

四、陆机之死

很多人认为,陆机之死是卢志、孟玖两个奸佞之徒诬陷的结果。其实,他们的诬陷只是推波助澜而已,而将陆机真正逼入死境的人,恰恰是他本人。

可信的史料证明,卢志并非坏种,而且有很多光辉的事迹可陈:“八王之乱”为争中央政权,各王互为攻伐,滥砍滥伐死伤无数,卢志曾劝司马颖造棺材八千具以安葬阵亡将士,又掩埋其他死难者四万多人,此举为司马颖赢来了交口赞誉。所以,司马颖自然就对卢志另眼看待。后来,那是陆机被杀之后的事了,司马颖落败后,其手下属官一哄而散,只有卢志不离不弃,最后为司马颖收尸安葬的人也是他。再后来,叛将张方劫持晋惠帝,朝中大臣无一跟从,只有卢志随侍在侧;张方打算火烧洛阳城,又是卢志极力劝阻,使洛阳百姓得免一难。

卢志精于谋略,忠心不贰,更难能可贵的是爱军护民,所以称得上是正面人物。然而,卢志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陆机和卢志结上梁子就是在酒席间互相直呼对方祖父和父亲的姓名的那次。这在现在看来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可是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特讲究为尊者讳。有了这么一个过结后,卢志自然对陆机心怀不满,所以轮到能落井下石,凭卢志的性格是决不会手软的。

至于那个宦官孟玖,这倒是个搬弄是非的竖宦。不过,成都王司马颖信任奸佞小人特别是对宦官言听计从,足以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愚主。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不为愚主亡”,陆机找了这么个草包东家效命,冤死也不能怪别人。与孟玖有过结,倒并不是陆机结下的,而是他弟弟陆云。原因是陆云不给孟玖面子,不答应给他的父亲做邯郸令,认为堂堂的一县之令,怎么能够让阉人的父亲来做呢,岂不是贻笑大方?可是,这阉人并不是一般的阉人,而是司马颖帐下的红人,红极一时。于是,仇恨的种子埋在孟玖的心底。

事有不巧,因为司马颖和司马颙联合讨伐司马乂专权,陆机又深得司马颖器重,所以被任命为大都督,而孟玖的带兵打仗的哥哥孟超顺当成为陆机帐下的一个小都督。孟超因为兄弟孟玖受过陆机的弟弟陆云的刁难,所以也不想给陆机面子。

陆机之死,正是与这一场讨伐司马乂之战有直接关联。当时,陆机带的军队阵容是相当的盛大,浩浩荡荡,有二十万之巨,“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上阵父子兵,陆机作为“亡国之余”的“南人”怎么去带“北人”之兵了,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二十万大军,岂是陆机能指挥得动?连小都督孟超都不服。孟超手下就万把人,还没有开战,就放任起手下干起强盗营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陆机想整饬军纪,所以把带头抢劫的人给抓了起来。谁知姓孟的就牛掰,骑着马带着百来个人横冲直撞跑到陆机的麾下抢回部下,并且还丢下这么一句话,“貉奴能做大都督吗?”

这哪是下属对主帅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无天!当时,“北人”蔑称“南人”骂骂“貉子”也算过分了,而孟玖竟爆出“貉奴”一词来!直白一点解释,骂“貉子”就相当于现在骂别人是猪,而这小都督嫌骂猪不过口瘾,还要加个奴才,也就是说“猪奴才怎么能当大都督?”不过,想想也有意思,这之前,陆机的弟弟陆云曾奚落过孟玖,“阉人的父亲怎么当邯郸令?”真是“一报还一报”,看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小都督孟超这样骂主帅陆机,将威何在?军纪何存?陆机的司马孙拯都看不下去了,力劝他杀孟超以树将威、正军纪。但是,陆机并没有采纳,听之任之,让孟超逍遥法外。这孟超竟认为陆机奈何不了他,更加肆无忌惮,又在大庭广众之下造谣说,“陆机要谋反了。”

孟超小都督尚且如此,陆机的手下的几员大将,比如说冠军将军牵秀和北中郎将王粹更是心中不服。这牵秀平时就是谄媚奉事孟玖的,孟玖看不爽的人,牵秀自然也不会给好眼色看的;而王粹打仗多年,资历很老,对大都督之职望穿秋水,而给“南人”陆机抢走了,心里自然郁闷着。

面对这样的军队和部将,陆机如果知趣,就应该主动出让帅权,交给王粹作罢,偏偏他要坚持带兵,更夸张的是,他一不整军纪,二不协同僚的关系,三不请辞,战斗还是打响了。孟超,又这个是孟超不听陆机的统一调度,就轻率地独自冒进,结果战败而死。战斗全面打响,陆机又仓皇应战,结果被司马给打得一败涂地,稀里哗拉,战死的将士都堵住河流。

 陆机打了个败仗后,牵秀、王粹等“北人”将领哗然,不说陆机不会打仗,却说他通敌反叛,欲除而代之。而司马颖身边的孟玖和卢志本来对陆机心存歹念,于是内外勾结,终于找到了惨害陆氏兄弟的机会,大肆污陷。结果,不仅杀了陆机,而且将与此事毫不相干的陆云等人也杀了,“夷灭三族”,甚至将陆机司马孙拯拷掠致死,也“夷三族”了事。

就这样,一心想重振门庭、建功立业的陆机,不仅没有恢复父祖的显荣,而且连家人和朋友的性命都搭了进去。

本来想去洛阳搞赚的,结果好个惨赔,滴了血淋淋的一大滩子血!

 

五、魏晋风骨与陆机

关于陆机的文学作品,讨论的人实在太多,无非就是这样的套路:先拿他的《文赋》说事,说开天辟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接着就是拿出几首陆机的诗文,来说明有多少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等等;还有可能拿他的书法作品《平复帖》说事,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了,你们想了解,自己去读原著。多读书有好处,可以开阔眼界,增强引经据典的能力。

在这里,我想把陆机放在魏晋文学史的高度上来认识。就魏晋文学而言,撇开前期的“三曹”不论,嵇康、陆机和陶潜(即陶渊明)都是一时之俊杰,可称为魏晋文学“三杰”。可以这么说,要想了解魏晋风骨,就必须去了解这三人。

他们三人孰优孰劣?陆机和前辈嵇康相比,陆机攀附权贵,汲汲于功名;而嵇康不喜为官,以打铁为乐,所以洒脱不如嵇康。陆机临死前说“华亭的鹤叫声,还可以再听见么?”他是带着唯我的遗憾;而嵇康临刑前说,“悔不该不教袁孝尼《广陵散》,《广陵散》就要成为绝唱了!”他是带着忘我的遗憾,所以从容不如嵇康。至于陆机和陶潜相比,陶潜认识到魏晋是“华丽血时代”,所以不愿屈身逢迎,超然物外,陶潜是最洒脱的,而且三人中也只有他得以善终。

虽然陆机刚毅不如嵇康,超脱不如陶潜,但是有一点是嵇、陶两人无法比拟的,那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纵观陆机的十年苦读生涯、十余年的“洛漂”生活,内心充满了家国的责任,处于乱世中,陆机忍辱负重,图谋建功立业,一方面是要凭借仕途功名,振兴家族;一方面是他始终以“志匡世难”、“兼济天下”为己任。即使在危急关头,能够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可惜的是,他的血无谓地流入了魏晋的华丽血之中。

孟子说过“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陆机就是典型的儒家入世观念的践行者。可以这么说,如果魏晋风骨没有陆机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入世精神,那么华夏的这场“华丽血”将不止流淌四百年,可能更长!

 “太康之英”陆机为何不得好死

华亭安在,鹤唳难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