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继东北财经大学曝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后,上海一位博士研究生又发现一篇更牛的论文抄袭事件,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全部内容一字不差。
近年来,教授与研究生数量共长、论文与学术成果齐飞。但细看一下这些“成果”,东摘西抄者有之,胶水加剪刀者有之,剽窃抄袭者有之,请人捉刀者有之,瞎编乱造者有之。东方论文大国崛起的“捷报飞来”,只能“当纸钱”,烧给在论文丰收中死去的中国学术。
论文“垃圾化”由来已久。
且看那些学生们:
考研的门坎,进出两扇门就是英语和政治,舍本求末,并不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准。政治这玩意儿简单,思想政治历来是灌肠式的教条,考试时“八股”一下即可,所以英语最重要,只要英语好,过了四级六级八级,便坐上了硕士直通车。准入后,大学生活就轻松了,学分人情化,一旦考砸,和老师热线联通一下,联络联络感情,能放则放;毕业论文么,基本上凑足字数,场面上过得去,硕士帽子便向你招手,“恭喜你毕业了!”
毕业论文可以说是荒唐的三年的荒唐的总结:素质好一点,就是东拼西凑,剪刀加胶水,组装成稿,完成了“成果个人化”;素质差一点,就直接叫写手,付钱若干,可以批量生产,网上不少写手竟以此为业,生意兴隆。素质更差的,剽窃一下,全文抄袭,换个名,就大事告成。
所以,很多学校,所谓的研究生、博士生,认真搞学问的麟毛凤角,混文凭的多如牛毛。更夸张的,很多学校很有市场经济头脑,出售“文凭”,政府领导、企业经营者,付钱若干,便证书到手。可见,论文“垃圾化”学校担有很大的责任。
再看那些教师们:
评等级的教师论文就是门坎。我爱人就是英语教师,今年要评讲师,评讲师就得有成果,这成果就是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她经常纳闷,英语教师的成果不就是带好班,让学生多过等级考试吗?没有论文再有本事,也得淘汰,即使是你孙悟空,就比不上有“成果”的猪八戒、沙和尚。
我爱人无奈,认真写好论文,就得找发表,但是不出版面费是绝对发表不了的。她终于找到了门道,高兴的对我说,“一类期刊,500元一篇,来者不拒”!学术杂志真是生财有道。
有些教师镀得金身,晋级成功,成为教授、专家,就功利性很强,俨然以“BOSS”自居,到政府或者院校弄到若干个“指标”,申请到专项资金后,成立课题小组,开始分包,接下去工作就是他门生的事了,经过复制、粘贴;拼凑、组装,砸出块“砖”来,说是“成果”,钱财到手,项目分成,皆大欢喜。一言概之:专家砸砖,砸死学术,抱回金砖。
这些事情我看得多了,比如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周玲强教授做《中山中路旅游指导规划》,看到设计文本的电子稿,晕死,到处都是“复制、粘贴”的痕迹,也太不负责了。此人甚吃香,抱得政府项目金砖无数。
最后,反思一下素质教育: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素质到现在,没有素质出诺贝尔奖;素质到现在,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根本不是培养人。培养人么,求真、求善、求美是基本要求吧。而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为什么“真”不起来,做起事来弄虚作假;为什么“善”不起来,得势者贪赃枉法,得财者为富不仁;“美”不起,相继成为丑陋的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失败。
其实,我们的教育喜欢“格式化”掉人才,不大喜欢剑走偏锋的偏才。有做学术潜力的人却非此类课程的成绩不过关,拒之以门外。人才少,天才更少,我们总不至于要他们是全才。说说年轻一辈,韩寒吧他偏课的,七门功课不及格,却文采出众,深得人们喜欢。
关于中国教育“格式化”人才,我深有感受。大学时期,我特别喜欢搞比较文学的,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并形成了不少的学术观点,论文导师也垂青,喜欢点评我写的文章,我也想继续我的钻研,但因为英语太差,便一票否定,连学位都没有给我,何谈前进之路?如果那时,浙大能够不拘一格,录用我这样的偏才,以我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爱思考善比较的特长,形成自己观点的人,弄几篇论文,混个博士不在话下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学英语有什么用,难道英语好,就一好万好?英语不好,就万事“OUT”了?
论文已死,学术将亡,而矛头直指的却是中国的教育制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