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邂逅 品质街巷——走进打铁关
(2009-03-23 14:14:04)
标签:
打铁关杭州旅游西湖名胜岳飞街巷贾建根龙之鸣文化 |
分类: 经典行走 |
如果将杭州比作西子美女,西湖山水自然是最精致的部分,一泓碧水是西子的脸,三面云山是西子的云鬓。杭州不仅有西湖山水,还有皇城遗韵、钱塘浩气、运河精魂、西溪盛景……这些元素有机组成了她曼妙绰约的身姿,杭州才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国色天香。然而,要真正去解读杭州这座城,就必须走街串巷。
街巷就是美丽天堂的“心血管系统”,街路是的城市的动脉,而巷弄是发达的毛细血管。走进了巷弄,始有“切肤之亲”,可得杭州内在神韵。当你走进元宝街,藏龙卧虎,豪奢尽藏于斯,发现杭州的富庶由来已久;走进祠堂巷,碧血丹青,浩气长存于斯,发现“杭铁头”精神由来已久;走进百井坊,中西合璧,珍异汇聚于斯,发现杭州的开放情怀由来已久;走进灯芯巷,佛光精舍,法物矗立于斯,发现杭州的文化由来已久……杭州街巷风情万种,美哉,杭州!
我受人之邀策划下城区旅游宣传手册,三走下城:夜色撩人的下城,雨中风情的下城,阳光明媚的下城,三种滋味一路旖旎而来,始有“拥西湖之秀美,枕运河之精魂,揽武林之繁华,舞丝绸之霓裳”城区旅游形象词之概括。西湖、运河、武林女装、丝绸是杭州旅游的金名片,下城的旅游精缩于斯。三走下城最让我感动并不是这四张杭州旅游的金名片,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不想再给这“天堂福地、魅力下城”以溢美之辞,作锦上添花之举。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的一大发现,我发现了打铁关,是她加深了我对杭州切肤的了解。
打铁关与我有缘,曾是我上下班途中的必经点,我是家庭观很重的人,归心切切所以一直与她擦肩而过。
今天迎着阳光,踏着新绿,似如约而至,来到了打铁关。打铁关很有历史渊源,据清朝乾隆年间进士翟灏所著的《艮山杂志》记载:“打铁关在太平乡,西接东新关,置立木栅,看守盘验,早晚启闭,以便农船”。南宋时期,这里便是铁匠聚集之地,故得名曰“打铁关”。杭州很多地名很有意思,直取市集之名,如卖鱼桥是卖鱼的、米市巷是卖米的、菜市桥是卖菜的,还有在庆春路上的盐桥(即庆余亭处)是卖盐……打铁关自然是打铁、卖铁的。打铁关本与卖鱼桥等地名无殊,只因岳家军来过,镀得金身变成打造抗金武器的地方,牵强附会也罢,做旅游就要借势发挥,打名人牌。正是因为跟岳飞有渊源,打铁关神圣起来了。
走进打铁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块牌坊,气势恢宏,兼得松青柏翠,更具庄严静穆之势。由牌坊而进就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石,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粘糅互融,相得益彰,濡染后人,衍延至今。继往南就是有仿古两层建筑打铁关历史陈列馆,再往南又是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的壁廊。岳飞手书笔法遒劲,“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的岳飞如跃眼前。游人面壁,虽无陈子昂《登幽州台录》千古浩叹,却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憾意,更有“靖康耻,犹未雪”的痛心,这或许是一介平民常有的历史浩叹吧!
杭州很多景点特别是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或重建后,就把它们搁置在那里。它们有些让人遗忘,剩下几个石碑以表纪念,就像庆春门、钱塘门、武林门、清波门等城门,徒剩几块石碑(当然现在有所改观,艮山门石碑那里建起了运河魂雕塑群,庆春门石碑那里建立了杭州古城墙陈列馆);有些则是铁将军镇门,拒人于外,成为人们游走的禁地,如白塔、梵天寺经幢,深锁东风已久。打铁关则不同,我看到另一种情景:人在景中,景在人间”,就像西湖 “还景于民,还湖于民” 一样,打铁关驾着这股春风来到了民间。
在这里,历史建筑与社区生活互融共存,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打铁关逗留玩味间,我看到在牌楼下一个穿着睡衣的母亲,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指着打铁关的牌坊说,这是打铁关,是岳家军扎过营的地方,而后又娓娓道出起岳飞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女儿睁大眼睛似懂非懂的听着;在陈列馆旁有个老年活动室,人声鼎沸,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晒晒太阳,扯扯家常,喝喝茶,打打牌,老有所养,其乐融融;在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壁廊间,几个学生下课路过,虽然他们没有驻足观赏,但我想他们早已耳濡目染,就像农家娃子走在乡间熟悉的小路上,一花一草了然于心;其间散布着几个慕名而来的游客作为点缀,读碑颂文,拍照留念。此情此景充满生活气息,十分和谐。
打铁关历史文化长廊是游客的,更是社区居民自己的,这种互融、共存而又相谐的场景,让人身受感同杭州的生活品质:生活在杭州原来是这么有文化,这么惬意,这是花钱都买不到的。
我在雷峰塔搞过文化策划、在清河坊搞过景区品牌包装,也策划过杭州市的大型活动,虽未能在政府机关里混个好差事,也未能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但一直关心着杭州旅游品牌的包装,我认为打铁关的模式很好,很具杭州特质。打造文化景点、修缮门面,是为了招徕游客,这是从“经济谋强、城市谋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而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老百姓的福祉才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景区与社区相融,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因此社区改造提升之时有必要做些“建筑加法”:多恢复一些历史物件,让父母们指着它们,向孩子们讲述曾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增强后代对杭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多建几个亭子,让老人们颐养天年,幸福终老;多建一些文化碑廊,让学生们耳濡目染,用正确的文化感染他们、引导他们。
我觉得品质之城——杭州的中央并不是在某个中心地段,不在西湖,不在中央商务区,而是在民生所系的街街巷巷。不管你是谁,一早就从那里出发,入晚了又从四面八方赶回到那里,等到退休了,又在那里颐养天年,终老于斯。我们努力的工作,就是在那里争取一套宽敞的房子,再花些血本把房子装修得舒适一点,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品质生活。我们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在这座幸福之城过上品质生活。生活最直面的地方就是那些呈毛细血管分布的街街巷巷。毛血细管运行良好,肌体良好,我们的西子美女才更风姿绰约,曼妙可人,我们的城市品牌更具品质,更具亲和力。
记于200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