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最浓处是乌镇

(2006-06-02 06:15:58)
分类: 经典行走

 

乌镇是我们旅游考察组一行的首站。江南千年古镇——乌镇在落日余晖下,镀满了江南水乡的色彩,古朴、悠远、淡雅,如江南女子般款款地走来,风情万种,却不胜娇涩,如同离乌镇不远的海宁诗人徐志摩的诗,秀美娇柔。你走在这街心的石板上,踩响的是历史的阶音,仿佛已经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时代,不知身是客,迷恋起这种历史的穿梭形式。

http://www.9tour.cn/Uploadfile/2005102411521263740.jpg

雨后的乌镇特别的美

乌镇沿河而建,十分亲水,河水上面浮动的是金光,闪烁着,像蕴藏着无数宝藏般。这些延绵曲折的小河,于我儿时最熟悉。乌镇的河一直流淌到我家门前,而我到乌镇正是划着船慢悠悠地荡进乌镇。那时河水很清,天很蓝,云很白,水乡的味道就集中在水天之间,像一幅素描般,空灵,淡淡几笔,但其中的味道萦绕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我指点着古街的青石板和老木板,对来乌镇的杭州人说,这就是乌镇的背影,很老很老的乌镇,有滋有味的乌镇。他们并没有理会多少,而迷恋起乌镇的静。这时,来古镇旅游的人渐渐走空,只剩下了那些居民。他们慢慢地聊着天,不紧不慢地张罗着生活。而我们这些惯于都市的人爱上了这种水乡不紧不慢的生活的味道。绕乌镇一圏后,已是月色融融,水气上升,与远天弥合在一起,偶尔远处传来欸乃的摇橹声。境界极佳,大有与梦中水乡撞个满怀的感觉。

我们在一个餐馆,点了几盘羊肉还有浓浓米香的土酒。那土酒,也叫米酒,是用糯米酿制而成的,温润,清甜,爽口,回味悠长,正如这水乡的味道。到了乌镇,不可不喝这里的土酒。

乌镇的成功之处,就是水乡味道最真、最醇。因此很多人,说乌镇比周庄更有味道。

 

 

乌镇于我印象最浓的并不是茅盾故居,不是翰林府弟,也不是什么林家铺子,这些新的东东除了茅盾故居,都是以前没有的,只是后来开发旅游,吸引游客,仿造出来的。乌镇真正值得我挂念的是儿时乌镇的记忆。

在我儿时,我对“街道”的概念就是乌镇的青石板路。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等气势宏大的街面,只是我走出这片水乡才知道的。刚开始我十分倾慕都市的繁华、气派、喧嚣,后来年岁徒增,渐渐厌倦浮华,竟眷恋起这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儿时的我从附近的乡村,一步一步地走向乌镇,踩着一块一块被祖祖辈辈踩得油精锃亮的石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那里有美味的羊肉面、有姑嫂饼,有各式各样的杂货、零食,这些使我的幼稚的脚乐意去测量着那石头。

我在杭州求学、工作多年,很久没有来到这个古镇,但总是听父母说,乌镇渐渐地衰败了,被遗忘在一个角落。而今天来到这里,却发现那时那些划满时间背影的石头渐渐地被整齐的石板替代了,心里倒有种莫名的失落。现在,这条古镇渐渐地繁华起来,每天挤满了好奇的眼睛。而我也渐渐地成为这些好奇的眼睛的一分子。其实,于我倒情愿接受当时素面朝天的原汁原味的村姑式的乌镇,而不是现在突然蹿红的女明星式的乌镇。

乌镇的历史就是我童年的生活,伴随着喧嚣,伴随着嗵嗵的木板楼梯,还有那充满光泽的青石板,踩上有一种通透的声音,仿佛有穿透历史的力度。乌镇并不是神秘,在我的记忆里却渐渐朦胧,变成一个水乡的传说般,美丽,隽永,值得永久向往。在我印象里,乌镇人非常讲侠义,兄弟情义的。大概与乌镇是边陲之地有关。过去祖父有个结拜兄弟,叫董新昌,是在上海闯荡时交结的。后来浙江解放,双双回到家乡,但情义未绝。直到现在,已经隔了三代,我祖父虽是英年早殁,但两家依交情依旧。最感动的是,我儿时不幸罹重病,曾在乌镇求治,就是靠祖父的把兄弟照顾,如亲生的儿孙般,无微不至,实在感人肺腑。

你们到这里会发现有许多看头,比如什么民俗馆、百床馆,还有什么三白酒坊。这里原来有的只是那些茶馆,镇民以及周边的村民坐在店铺里,慢慢悠悠地品着茶,不紧不慢地谈天说地。这里闲人多,历来衣食无忧,也就多些斯文气。

乌镇一带很文气。比如说,我的曾祖母。她是一个小脚女人,会口诵《三字经》、《论语》《增文贤文》之类。在我儿时,她一有空就扯着我背给我听,说这是启蒙学,非学不可,“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还有什么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弄得我这个小憨生一愣一愣的。效果当然是有的,我从小能口诵《三字经》,但直到高中时才明白原来那曾祖母教的是《三字经》。由我所受蒙学之事,可推而知,这一带的人文气氛了。乌镇历来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六朝的那个萧统太子曾经在乌镇读书,现在乌镇还保留着昭明太子读书处。有点文史知识的人,一般都会知道这昭明太子的来头。他编辑整理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本集散文、诗歌于一体的文学理论著作。而教昭明太子的,也是那时鼎鼎大名的诗人沈约。

乌镇有些习俗风情也挺有意思。听我曾祖母说,乌镇向来就是治安很乱的地方,这里流行一句话,“乌镇北栅头,有天无日头”。为什么这么说?原来的乌镇,是两个镇,东为青镇,西为乌镇,由市河相隔,两镇分治。加之乌镇又是两省(江、浙)、三府(嘉兴府、湖州府、苏州府)、七县交接处,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曾祖母说,在青镇杀了人,游过市河,到了乌镇自然就没事了。年幼的我,听了这些竟想做一个任侠仗义的男儿,做梦都在这条市河里扑嗵扑嗵乱游。梦想着在青镇劫富济贫后,游过市河,避过风头,再回乌镇为民锄奸,然后再游到青镇。现在想想在儿时的梦里我有多忙,我也怪可爱的。

大多数人认为乌镇出名的是因为文化名人茅盾,但我并不喜欢他。他的故居透射出一股市侩的铜臭味。据曾祖母的说法,过去的乌镇人把沈雁冰(茅盾真名)看作一个败家子。我的曾祖母活得够年长的,从光绪年间,一直到1988年,足足活了97个年头。如果她现在还健在的话,那她就是一部乌镇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