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用心触摸梵天寺经幢

(2006-06-02 06:07:21)
分类: 经典行走

我游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在梵天寺下,我莫名奇妙地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奇。我称这种莫名奇妙的感慨为“生命的浩叹”。

 

  从凤凰山脚路往南,行至宋城路口,向西行数十米,便折至千年小路梵天寺路,沿阶而上,便可以看到巍峨的塔状石柱,这就是梵天寺经幢。

  梵天寺经幢建于公元965年,是昔日佛教名刹南宝塔寺门前的遗物,左右各一,如情侣般,含情脉脉,相对而立,清远而幽深,颀长而秀美,掩映于青山绿叶间,别是一般景致。为了保护好文物,如今梵天寺经幢已不再向游人开放,周围拦上了铁栅栏。游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梵天寺经幢通体用太湖石凿就,雕刻精美,幢高 15.6米,基座分二层,下层四周侧面刻山峰,上层的平面刻海浪,再上置须弥座,象征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基座上立幢身,刻陀罗尼经和钱弘俶建幢记。幢身上又叠置二十二段构件,分别为华盖、腰檐、仰莲、连珠、山花、蕉叶等,其间有九层为磐石和短柱,顶上为日月宝珠。整个幢身部件紧凑、比例协调,雕刻精致、纹饰各异。腰檐完全符合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形式。其中经幢磐石上所刻的佛刻与经变故事与钱塘江边的白塔、灵隐寺的双塔接近。梵天寺经幢历尽千年风霜,仍然气宇轩昂壮观如故,让人叹为观止。像这样的石刻精品在国内少有,也正因为如此,20016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我同行的有浙报记者李建,我们站在铁栅栏外,转了几圈,觉得不进去与文物亲密接触,实在可惜,四顾无人,便翻进了栅栏。李记绕着梵天寺经幢又转了几圈,抚之又摸,仔细琢磨起磐石上栩栩如生的佛刻与经变故事。

  我却坐在梵天寺的基座上,燃起烟来,万般感慨涌上心头,道来却是种莫名的愁滋味。

                 

                 

  人们流连于山山水水时,往往想留些遗迹,比如刻下诗歌词赋、筑上亭台楼阁、甚至筑穴长眠于斯。想及此,我顿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慨!我,匆匆一过客耳,在山水之间,也曾流连,曾神驰,曾感慨。今日恍然间悟到:生活在物质硬壳下,时时感觉得丧失“自由”、“自我”,心无归依,于是一种“走天涯”的情结渐渐露出水面。“出游”成了流放自我、追寻本心的需要,正如“醉翁之意不在于酒,在于山水之间”,游子之意不在山水在于胸臆之间。

  因此,我的这种出游不再是为了出游而出游,出游成为一种寄托,寻找一种与自己心情相配的归宿。

  我想,这归宿正是一片简单的风景。

  当我看到一片简单的风景时,我心中只有一句话——这就是我!到一个景点,我想到的只是它印证了我的内心。

 

                 

  两柱经幢如此静默,我屏息而坐,默默抽烟。在这片山水间,我想到的只是自己,一颗简单到很容易波动的生命,它正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自己的生命、自己面对的世界。

  感谢上天能够让生命充满感慨,这种感慨就像山山水水间的野风,让山水活了起来。

  感慨就是生命的表达。                 

  我游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在梵天寺下,我莫名奇妙地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我称这种莫名奇妙的感慨为“生命的浩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