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解读 |
他,一个孤独的诗魂,真正的诗歌烈士
作者题记
他作为自然之子流露出的温柔,以及男性对爱的渴望,由于得不到回音,感到不胜的孤寂,于是返回到自身,开始对生命的自我质询,慢慢地进行自虐,进而到达了自戮的极致。
海子是中国现代诗中一个灿烂的事实:他的诗成就了他的死,同样,他的死成就了他的诗。
海子的思想是纯洁的,但从物质的层面来考虑,海子是丑的,矮小,干瘦,头发凌乱,衣着寒酸,甚至连公寓管理员都说他的宿舍常常有股馊味。海子又是极端贫穷的,他没有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没有争得生活中一席发展之地,这一切是由于他的偏颇,无法使人容忍造成的。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同时,他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不会跳舞,不会游泳,甚至不会骑自行车。然而,海子正是在贫穷、孤独、单调中进行着他诗意的创作。可以说,海子的纯洁,直接导致了他的敏感、内向,单纯,很容易受伤。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创作激情。他在纯粹中,将激情完全地点燃。
海子为什么选择了“死”?为了成就他的诗,还是成就他的名声?海子死之前,留下这么一句:“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的死是纯粹的死,是海子个人事件,是自我的涅槃与升华。
其实,在我看来,海子死于一种分裂。肉体在火车轮下生硬地分裂,本身就寓意着海子内心世界严重的分裂。
认真阅读过海子的诗歌,可以看出他诗歌创作出现了严重的分裂。1987年以后海子放弃了诗歌中的母性、水质的柔性的爱,迅速转向了父性、火质的烈性之恨。他作为自然之子流露出的温柔,以及男性对爱的渴望,由于得不到回音,感到不胜的孤寂,于是返回到自身,开始对生命的自我质询,慢慢地进行自虐,进而到达了自戮的极致。
纵观海子一生,特别是他的诗歌生涯,他是孤独的。他面对的始终是自己,他唯一的快乐就是沉浸在自我虚拟的诗的激情之中。但是,他是人,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渴望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关怀。现实生活中,他没有婚姻关系,也没有社会关系。在他生命之中,始终没有一双温暖的手,呵护他纯洁、单薄的心灵,让他暖意地存留在这个世界。他所感受到只是孤独,排之不去的无尽的孤独。
海子的成份是农业之子,来自泥土,然而由于现代知识的熏陶、城市物质文明的诱惑,使得他与知识贫乏的父亲有了无可逾越的距离。当他从乡村中剥离了出来,进入诗人的阵营,渴望得到城市光芒的照耀,他却无法打入城市这个阵营,争得一席发展的空间。正是这种景况,海子开始充满柔情地自我质询,“我究竟是谁的儿子?”而在爱情方面,海子像常人一样渴望物质的富足,“有一所房子,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但是他贫穷,内向,单纯,完全不符合现代女性苛刻的要求。他性苦闷、知音难觅,这种孤凄深深地拓进了他的诗歌之中。这时,他又开始自我质询,“我究竟是谁的情人?”总之,他环顾四周,没有人,却被恐惧所攫住了。他孤独万分,无法忍受,最后神经质地、痛苦而又无奈地称自己为“王”。其实,他心里清楚,“王”往往是孤家寡人。可见,海子的孤独是有深层次的原因。他彻底地属于“离异者”,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文明到西方文明,他处于其中,他不知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回归者”,正是“风雨无家,风雨兼程”,渐渐把逼进了“中间状态”之中,就像那个乌江边的西楚霸王一样,进退两难,最后一声长叹,选择自戮。
当初海子一个农业之子,来到了北京这座代表中国文化最宏伟的堡垒的城市,看到只是这里面充满了政治幻觉,充满了泡沫与口涎,充满渐渐地膨胀起来的欲望,却又那么地冠冕堂皇。在这座城市里,海子使越来越清晰自己是农业的儿子,来自于泥土。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诗中充满“麦地”、“大海”、“黑夜”等符咒般温柔的意象。他这个纯洁的农业之子,想以此颠覆城市的浮华,返回到田园的宁静中去。然而,城市的欲望已经深深地侵蚀了他的灵魂,他也抵挡不住诱惑,渐渐陷入虚无之中。他昔日亲切的泥土,已经演变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渐渐荒芜。他深觉自己的分裂,不知自己究竟属于泥土?还是城市?但是,海子始终做着努力,他未竟的遗作《太阳·七部书》长诗就是努力促使泥土去颠覆城市的产物。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次造反,要成就的是“王”的事业。他无比激动地想象着他的老乡——那个农业之子朱元璋,杀入城中,最后成为“王”。于是,海子想像着自己成诗歌之“王”,让诗歌改朝代,注入新鲜的东西。然而,他的暴动终是失败,被孤独所镇压,他开始迷失,出现幻觉,产生分裂,最后走向死亡。要诠释这些,可以从他喜欢的两位外国诗人说明。
他喜欢法国诗人兰波,兰波也海子式的人物,属于诗歌烈士。海子在他那里找了同类感的温情。这个法国才情诗人,同样来自充满田园风味的小城镇,最后到达代表现代和欲望的巴黎。然而,到达了巴黎却发现,诗化的生活并不在巴黎,他并不属于那里。于是兰波认为,“生活在别处”,固执的他毅然选择自我流放,在非洲大漠中追逐别处的生活。作为海子,他也追求的别处,但对于海子来说,他的别处只是“死”后的宁静,以及死后的宽恕。海子的另外一位偶像则是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曾经反复自我质询:“在贫穷年代,诗人何为?”敏感而纯洁的海子竟被这句自我质询所感动狂躁不安。诗人何为?他突发奇想,想为中国诗歌留下史诗般的作品。然而,在他营建中国史诗圣殿的时候,看到是什么?是大孤大独,是现代生活本身中无法克服的虚无。他像尼采的诗一样,“我飞向未来,飞得太远了,恐惧攫住了我 / 当我张望四周,看!时间是唯一的伴侣”。严重分裂的海子竟像尼采一样自封为太阳,陷入酒神式的自我狂欢中。这时,他发现真正的孤独竟是无法自拨的空虚。
海子于是想从诗中解放出来……而此时,在他面前的只有“死”。只有死才能让他彻底解脱,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放弃“自我质询”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