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酷之下便是温柔——阅读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

(2006-06-02 05:34:29)
分类: 人物解读

写作是一边倾诉自己,一边对抗着自己的。

 

写作是一边倾诉自己,一边对抗着自己的。一个作家开始写作时,他面对的只是他自己,因此最信任的人是自己,而最怀疑的人也正是自己。

素有“鬼才”之称的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自杀身亡,生前并未正式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可当他写下《假面的告白》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文字背叛了自己,将种种内心扭曲的隐秘毫不廉耻地裸露在读者面前。在三岛生前,他一直抗拒着这部小说,在公众场合极力地声明《假面的告白》并非以他为模本。

事实上,三岛无法做到欺骗自己。《假面的告白》出版后不久,即 1949719,他曾写信给当时著名的精神医生式场隆三,同时还致赠他一本《假面的告白》,向式场坦承《假面的告白》的内容,除了人物模板略为修正之外,“全都是我亲身体验的忠实详述”,他对于自己的性倾向无法“朝一般常态的方向走,感到苦恼”。

在信中,三岛认为“告白”算是一种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疗法。他甚至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假面的告白。“他人眼中看作我的演技,对我来说却体现为返归本质的要求;他人眼中显现为自然的我,却恰恰是我的演技。”

三岛的《假面的告白》就是将这种艺术观文字化。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私小说那样混淆艺术与私生活的关系。它虽然写的是真实,却又巧妙地组合成精微的虚构,具有人为的装饰性,通过自白的形式,作者去伪存真,将深藏在内心深处人的本性,将埋藏于意识深层的异常快感愿望和性欲毫无保留地自白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分辨人的行为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

因此,从这种艺术观出发,假面的告白实则是三岛内心一次抒情与独白。

《假面的告白》(1949)通过性倒错的内向型自白来对内心进行理智的探索,从一种社会心理的压抑出发,来对抗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的束缚。作品的特色在于内外交错、不拘事实,完全凭主人公的梦想意识轨迹构成。作品中的主人公发觉个体的“我”并非虚幻之物,自我开始惊醒,并剥去虚伪的假面,还之以真面,在生活中以一副血肉之躯出现了,追寻真正的自我。这个真实的自我,追求着血淋淋的死亡、感觉“存在”兴奋的性爱冲动即追求象征力量的与阳刚之气的男性肉体,将生与死原生地联系起来。

人到底是什么?主人公在坚硬的物质躯壳里,感到自己活着,并努力去追求些什么,以证明——“我”并不是虚幻之物,而是血肉之躯。这种追求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或对一颗血性的生命来说,就是性爱与战争。

《假面的告白》中的“我”,身体虽极端孱弱,但是追求的正是战争与性爱。由于社会及个人的种种原因,实现这些追求十分渺茫,于是,“我”只能通过另一种(变态式)追求形式来实现。

首先,“我”生活在一个战败后的日本社会,追求战争以刺激的生命,以死来证实“我”是活生生之物已无法实现。和平结束了战争的合法性,“我”渴望“合法”的血淋淋的死亡冲动被扼止,于是,种种“自杀”的变态心迹显示他内心对死亡渴望。

再次,“我”也无法得到一个强健的肉体,无法实现性爱的追求,达到生命力在自我体内被“充溢”。于是,“我”将这种“兴奋”自动歪曲为对强健的肉体的崇拜,即对性兴奋的追求也就转化为对强健的同性的追求上去。这种种扭曲后的追求,正是“假面”下的真实,正是剥去假面,还“我”以真面。

 通过以上种种剥析,不难理解《假面的告白》正是“我”的内心自由的舒展,实现了内心的倾诉。只不过以扭曲后,变了形甚至面目全非的形式出现而已!

冷酷之下便是温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