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中国鞋——北京“内联升”与它的传人
标签:
老琴博客北京内联升布鞋传承发展 |
早年的北京内联升布鞋很有名气,因为内联升是清朝咸丰三年在北京创立的一个民族品牌。经历了几朝几代的变换更替,特别是上世纪的文革和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现代人似乎对这个中国的老牌鞋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昨天在新浪画刊中看到了这个品牌布鞋的继承人,介绍他如何将这个中国民族品牌发扬广大的故事很受感动。特将这组图文转发至自己的博客上,与各位博友分享。
以下图文来自新浪:
原标题《穿在足尖的活非遗 传承百年的中国鞋——北京“内联升”》
何凯英,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上世纪80年代初,何凯英师傅子承父业进入内联升。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何凯英被正式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鞋匠赵廷在北京东交民巷创办了内联升,当时专门给皇亲贵族制作朝靴。店名当中的“内”是指大内宫廷,“联升”寓意顾客穿上本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连连升迁。如今内联升已有160年了。


手工打造的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针码非常规矩。最有代表性的是机器做不到的是针细线粗。因为机器都是针粗线细,只能达到穿透的效果,做不到穿、纳。
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分为五个基本步骤:关底、绷楦、绱鞋、翻鞋、排楦。(左上:关底;右上:绷楦;左下:绱鞋;右下:排揎)
布鞋制作讲究一气呵成,如果绱一半儿休息会儿再绱,就不是原先的劲道了。每一针的力道一样,才可以保证做出的鞋底是平整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学艺的艰辛,更难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做鞋的时候,坐在小马扎
上一个姿势就得一天,工作不完成,人绝对不能离开,直到绱好一双鞋。

上一个姿势就得一天,工作不完成,人绝对不能离开,直到绱好一双鞋。

十字底花纹的鞋底,寓意“十全十美”。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寓意“一心一意”的一字底。据何师傅介绍,缝制一字底需要2100针,而十字底就得翻倍了。更复杂的花纹,针数则更多。每一双千层底都是以这种“一针一线”的方式制作出来的。


何凯英和布迪一起制鞋。(图右为何凯英)
近些年,鞋的款式种类越来越多,国内外品牌抢占市场,传统布鞋受到很大冲击。面对挑战,内联升延续着百年来一贯的传统,以变化的种类适应市场的变化。何凯英和他的同事们潜心研究,用工匠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觅得平衡。
后一篇:中国河南人的这个“尬舞”够尴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