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琴
老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373
  • 关注人气:4,1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2016-04-30 02:00:00)
标签:

老琴

新浪

博客

煤矿

2002-2012年,被称为中国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可人们却没想到,紧随“黄金”十年之后,煤炭不再是“白银”,甚至不再是“青铜”,直接跌到了“黑铁”。

在网上看到一组记录中国东北黑龙江最大的鸡西煤矿人们生存状况的图文,感觉到的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抑。而这岂止就是一个东北的鸡西煤矿啊,可以想象得到在东北的辽宁抚顺、阜新,包括山西省的一些煤矿矿区也绝不会比鸡西现状好到哪去。

当今的中国经济,是个从计划经济脱胎出来且带有很强的母体特征的,很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北方,无论是东北、西北地区那些煤炭、钢铁基础产业,虽说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可它的计划经济特征并没有完全消除,市场经济的这双无形的手对于这些无法转型的基础能源产业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更加无情甚至冷酷。在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作为煤炭生产行业它们无论是生产方式转型,还是产品销售的模式转变,绝对比不得那些南方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轻松自如。所以,说东北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滞后,辽宁的GDP在全国垫底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一个地域的经济滋养着这块地域上生长的人,而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人想改变它都很难。

北方的煤炭业已经呈现出了衰败的颓势,想恢复需要的是一个周期,熬着吧,自己安慰自己,有衰败就会有兴盛,每一次衰败都是下一次兴盛的开始。大小进谁让你赶上了,怨天怨地的都没有用,熬过来就是兴盛的到来,人们也只有期待……

闲言少叙,还是来感受一下描写眼下鸡西矿区的这组图文内容吧!

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地壳运动,给鸡西带来了丰厚的黑色宝藏。经过上百年的开采,这座黑龙江第一大煤炭城市,如今遍布黑色的遗迹。与煤炭行业一同沉寂的是矿区人的生活。鸡西市滴道区,曾经车水马龙的矿区变成一片片沉默的黑土。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2002-2012年,被称为煤炭“黄金十年”。没人想到,紧随其后的,并非“白银”、“青铜”,而是“黑铁”。在东北,产能过剩造成煤炭业的萧条,一同沉寂的,是矿区的生活。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鸡西,这座黑龙江第一大煤炭城市,如今遍布黑色的遗迹。通往矿区的道路是黑色的,周围矗立着黑色的山——由矸石堆积而成。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地壳运动,曾经给鸡西带来了丰厚的黑色宝藏。如今,国内各类煤矿产能已超过50亿吨,而2015年的煤炭消费量仅为35.1亿吨。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崎岖的路面,来自往日货运的繁忙。一车车煤运出去,留下身后深深的坑洼。拥有鸡西大部分煤矿的龙煤集团,成立于2004年,借着“黄金时代”的东风,效益曾青云直上,又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衰落,自2012年便连年亏损。资金匮乏,道路也就无从修缮。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沿着破碎的道路,矿区的老面孔一批批离开。煤矿亏损不断带来失业,这并非近年的新闻。早在1949年-1990年,黑龙江四大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2年间仅9年盈利。1998年被推向市场,2004年归属龙煤,鸡西一次次改制,如今又被迫面临新的改革。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河北矿区,一名老人走过泥泞的道路。往日的繁荣景象还存在她的脑海里,曾经,外地人纷纷来此谋生,现在,大家却要远赴他乡找一口饭吃。特别在2015年末,私人小产量煤矿大量关闭,更加剧了劳动力的外流,大量老人与儿童则被留在了老矿区。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矿区的居民楼下,老街坊们聚在一起晒太阳。街道萧条寂静,这使他们常常无话可聊。他们曾经拥有相似的身份——矿工或家属。如今,或因年龄,或因身体状况,做出了相似的选择——留守,靠着微薄的收入与简单的基础设施生活下去。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老矿工徐志刚已经退休,他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在附近算得上宽裕。煤矿不景气,待遇的降低与部分福利的取消,无可避免地拉低了生活质量。儿子外出打工赚钱,父子俩靠电话联系。孙子孙女被留了下来,托付给老人照顾。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方圆几公里,只有一家民办托儿所,以便老人把孩子送过去。一对老两口负责照顾孩子。女儿女婿则负责教授简单的算术与拼音。托儿所里不到三十个孩子,每人每月收费仅300元,包含早午餐。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纪金花是矿工的妻子,她最近得了感冒,来诊所吊水。附近只有这家小诊所,公立的社区医院早就撤掉了。与托儿所类似,这里的诊所也是迷你而简陋的,只能打打消炎针,治些头疼脑热,对严重伤病的治疗护理则收效甚微。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李叶忠正在帮堂弟李伍城理发。22岁下井时,李叶忠被石头砸中了脑袋,留下了血栓与中风的后遗症,也因此争取到了家属享受工伤待遇。如果他死在妻子之前,妻子可以继续领取他的退休金。他正在帮堂弟李伍城理发。14岁时,李伍城的腿被矿上运矸石的车压断。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张翠患有癫痫,身体有时会抽搐到失去意识。有一次,她抽搐着全身倒向了锅炉,因此留下烧伤的巨大疤痕。留在老矿区,她没有嫁人,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保险。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孙老太太是吉林人,二十多年前做“盲流”来到鸡西,靠在矿上做些小活,养大两个孩子。大儿子高仪(左)也曾是矿工,井下工作期间患上自闭症,这使他无法承受长期在外打工,只好回家陪伴母亲。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张老太太独居在老工房里。儿子外出打工,三个女儿也都嫁了人。坐在炕上,陪伴她的是从教会领取的圣经。日常的寂寞里,圣经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教会里,多是如张老太一般的老人与妇女。他们在滴道区小半道社区的教堂聚会,祈求主保佑家人的平安,在细碎的祈祷声中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孙老太太是山东人,自打来到矿上,一待就是一辈子。她的愿望是拆迁“上楼”。她说,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住楼那天。修建在老矿附近的生活区,面临着可能塌陷的危险,虽然政府早就计划拆迁,至今只有一小部分危房居住者被迁出。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居民们搞不明白,他们到底属于矿区政府管理,还是所在企业负责。国企繁荣时期,他们的生活靠企业维持。但无论责任该划分给谁,居民的生活一直无人过问。河北矿工房区的生活垃圾快要堆积到屋顶,都没人来清运。居民们只能耐心又焦灼地等待动迁。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另一些居民则有不同想法。他们说,这地方很苦,但穷人可过活,如果动迁住楼,不论取暖还是喝水都需要花钱。在矿区,冬天取暖几乎没有成本。倒煤泥的车一来,捡煤块的居民就聚集上去。其实,捡煤被矿上严厉禁止,但是没人在意,也没人会掏钱。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同样自给自足的还有饮食乃至畜牧。居民在矿区里开辟出可堪耕种的土地,种植玉米与应季蔬菜,没人在乎土壤是否安全。黑色的矸石山下,退休矿工在放牧白色的羊群。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然而,自给自足的生活毕竟多有不便。退休矿工张庆吉站在水井前愁眉不展。自来水管道被冻住,六坑附近的居民只能靠挑井水生活,井水却浑浊不堪。不仅用水,道路、医疗、房屋质量……样样都让居民们感到无奈。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提起下一代,矿区的老居民们大多有类似的想法:希望孩子长大后远离煤矿。曾经的铁饭碗,早已打碎。40岁的张秀英说:“希望孩子未来读书学门手艺,干点别的。”她也说不清“别的”指什么,只盼孩子以后不用在矿上待着就行。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入夜后,六坑一所荒废的大楼前渐渐热闹起来,留守居民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跳起了广场舞。热烈动感的音乐,为这个寂寞之地带来了一天里难得的活力。


煤炭“黄金十年”过后的衰败景象
留在家中的居民,夜晚多在电视前消磨。从新闻里,他们知道了煤炭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等新词,感觉听起来与矿区息息相关。居民们说,上面的政策都是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落实下来。他们始终期待着,期待自己与矿区紧紧相连的命运,能在未来得以改变。

此图文转载新浪《看见图刊》。感谢新浪提供这些有温度的视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