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2025-07-24 05:53:54)
标签:

读史札记

楚国迁都寿春

西汉的江陵

三国时的荆州

关羽

分类: 文辛随笔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刘福新

上集我曾说道“战国后期,楚国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陷郢都”。之后,楚国的国都“又东迁陈、寿春”。寿春,即后来的安徽寿县。我的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说到了寿春,我的新浪博客好友(现在是新浪、头条、微信,三栖网友)淮南师范学院讲师(现在早就是副教授了)包永江亲自驾车拉着我们夫妻抵达寿县。

只是因为,这个文章系列是讲述的江陵(荆州),所以对于寿县(即历史上的寿春)不能在正文详细叙及,只能在图片下边附上寿春和春申君黄歇的历史资料……只能这么安排了。

(二)秦汉以后的江陵

秦军攻陷郢都之后,郢都遭到严重破坏。楚置南郡,南郡处理政事的地方(即“治所”)定在了新设的郢县(依然与“郢”字有关),并在原来楚王别宫渚宫和楚国造船的地方设县,因地近长江沿岸,且多有丘陵,遂取名曰江陵。

西汉之南郡从郢县移治江陵,东汉又将郢县并入其中。自此,郢县荒废。秦、西汉的郢县故址在今江陵东北约三公里的郢城。

但应指出的是,楚国的郢都以及秦汉之际的郢县,这两个地方名称类似而实际地理位置不同,不能将郢都和郢县混为一谈。不过,汉代的江陵已经代替了昔日楚国郢都的地位,成为南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的经济都会。

江陵的造船业比较发达。此外,江陵的文化也很发达。

三国时代,江陵置身于魏蜀吴三国势力的结合部,这里经常发生争夺战,蜀国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最先失去的是公安(今湖北公安北)和江陵城。当时的江陵城即关羽处理政事和军事的治所。

史书记载,最早筑江陵城的是关羽,吴国的朱然也曾修筑过江陵城。

东晋以后,江陵长期为荆州的治所,东晋、南朝建都建邺(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江陵作为上游的战略要地,其地位与首都同样重要,当时誉为“江左大镇,莫过荆扬”。

请注意,史书上说的“莫过荆扬”,荆即荆州,指江陵。杨却不是今天的扬州,那时候的扬州是指建邺、建康(今南京)。本人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的时候,在好几章的注脚中专门解释此事。

2025724日早上发文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拍于2017年4月,翻拍于2025年7月23日(即昨天),我的新浪博客已经不显示图片,收藏进个人图书馆之后,时间有变,也不能下载,我只能从“个人图书馆”的文章中翻拍。特别说明。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我与当时在淮南师范学院任教的包永江老师在寿县南门城墙上合影。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我在安徽寿县(即历史上的寿春,楚国后期的都城)的城墙上。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寿县东城门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寿县著名的报恩禅寺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也属于翻拍,这是荆州(江陵)的关公园高大塑像。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荆州(江陵)的关帝庙

读史札记:古都江陵史话(二)
荆州(江陵)东门的明朝重臣张居正的故居

     附:关于楚国后期国都寿春(今寿县)及春申君黄歇的部分历史资料

寿郢是战国末期楚国都城,前241年由春申君黄歇主持迁都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命名。作为楚国最后都城,寿郢历经考烈王、幽王等四代楚王,存续至前223年秦灭楚。该城地处淮河中游,具有「名川四带,重险之固」的地理优势,现存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出土铸客大鼎、越王剑、鄂君启金节等195件重要文物,其中武王墩一号墓(推测为楚考烈王墓)出土口径达88.9厘米的先秦最大圆鼎。

说起寿县的历史,得从它当年的名字寿春讲起。寿春这名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把国都迁到这儿。那是公元前241年左右,楚考烈王在位的时候,楚国已经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原来的国都郢(在现在的湖北荆州一带)守不住了,只能往东跑,最后落脚在寿春。

春申君黄歇是楚国后期的名臣、重臣,他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名。黄歇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黄歇有门客3000多人,其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

楚国后期迁都寿春,也是春申君黄歇的主张。

还有一件事,据《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也是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后来, 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