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散文”四章

标签:
我与散文四章法国萨特讲简洁上世纪的散文刊物新浪博客黎燕 |
分类: 文辛随笔 |
(一)
本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一直订有报纸刊物,那时候的工资低,生活开销格外减省,但有两样绝对不减省,一是招待长辈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二是订报刊。可惜搬家数次被妻子当废品卖了不少,是我心中隐隐的痛……
(二)
关于散文这种文体,我的主张是“简洁”。这不是我的发明,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粗浅的践行者”,焉能班门弄斧?
有一位驰名世界的文学大家,他是法国的萨特。他在论及散文时有这么一段话:“文体——它并不排斥简洁,而是恰恰相反——是首要的,可用一句话表达三四种意思。有一种简单的句子,它有直接的含义,而同时,在这直接的含义之下,蕴含了其它的意义,如果人们没有能力使语言具有这种多义性,那他就没有必要去从事创作。”
您看,萨特就是这么评介散文这种体裁的。
简洁,指的是“句子”,而不是“含义”。
(三)
说句老实话,自从上网后,读散文不如以前认真了,论其原因,大家都明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作为普通的读者,我觉得那时候不穿插商业性宣传,是许多刊物的清新高洁之处,我那时每一年都订购的《散文》就是如此,可能这也是对于读者全身心的、真诚的回报。
《散文》刊物很沉静,她几乎不动声色地抒写着对山川风物的热爱。这热爱不张扬,只在字里行间淡淡地流露;这热爱不甜腻,只是让人看了会望望远山,再低头回味,只觉满身满心的清爽、干净。但如今看网络中的散文,张扬过度,甜腻过度,看了有种“赶紧逃离”的感觉。
(四)
在新浪博客,有一位撰写散文的高手,她叫黎燕,我前一个时期,曾经摘录过她的散文段落。
最近,她用“读后感”的形式评论了一本散文集。她文章的题目比较长,《美若蓝湖
幸运的是,近年来,我在新浪博客找到了任惠敏,并与她有了较多的交集。她于2016年8月出版的散文集《一池碧水》,翩然飞到了我的身旁。
这个秋天,坐在金色阳光里,就着一杯绿茶,细读此书,就有带着清露的花儿,在心中盛开。炎热与繁盛渐去渐远的背影里,不再是深秋的萧索与冷寂,而是璀璨多彩,一片锦绣芳菲的华季。
无疑,任惠敏波光潋滟,温润如玉的散文作品,拥有穿越的魅力与力量,在时间的流逝中,将日益凸显其恒久的生命力。
……
书的内容灵逸俊俏,颇具质感。所集锦的近百篇散文作品,分为六辑:永远的亲人;生活的本质;家的物语;复苏的记忆;难忘的朋友;远古与今天。这些佳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女性视角对爱情坚贞不渝地期许与追寻;对亲人细致入微地关爱与呵护;对生活乐此不疲地审美与享乐;对文学持久不衰地守望与投入……
……
走进《一池碧水》这本书里,便走进了剔除杂质与污浊的世外桃源。
远离尘嚣,异彩纷呈的人间仙境,让人贴近了大隐于市的灵魂,清水洗尘之感奔涌而来。心旷神怡之中,不期而至地与此书的气息同感共振——如何认知生命的本质,让生活更美好;让女人活出自我,拥有不凋之美与期许爱情;让心灵春暖花开,持久地萦绕温暖与芬芳;让世界冲破寒冷与纠结,生长爱意与绿色……
设若对这些人生与世界的至关重要命题,若有察省并自觉践行,我们的眼前,一道绿色的门楣将豁然敞开。
写读后感更是要有“实力”的,若没有写散文的实力,最好不要随便动笔;当然,某些媒体的帖子除外,因为谁也不能断定那就是散文,譬如微信这种媒体中的短评或长评。
2025年7月19日上午发于本人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