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作协采风笔耕沃野系列文章(第八集)
标签:
笔耕沃野第九集孟家峪寻找白浪河河源 |
分类: 文辛随笔 |
昌乐作协采风笔耕沃野系列文章(第八集)
记不清几次到孟家峪了,有三次是在孟家峪村里边实地考察,还有几次是围着孟家峪村外转悠,今摘录本人旧作几段文字如下:
在《(散文与摄影)白浪河源头——鄌郚览胜之一》一文中,我在图片3下边的注脚里写道“这里有个村子叫孟家峪,就是白浪河河头所在地。不过这里的三个村子都在争夺白浪河名称,现在把这三个村庄合称为白浪河村。但是村民仍称原来的村庄名。王子柱站长的原籍也在这一带,对这里的情况格外清楚。王子柱站长告诉我:这棵国槐就是这个村庄的见证。”
在《(散文与摄影)车罗顶与纪山——鄌郚览胜之二》一文中,我在一个图片下边的注脚里说:“车从另一条山路返回,好走多了。行至这个叫北冯家沟的村庄,王站长说这个村庄有一颗很特殊的树木,当地人都不知道是叫什么树木,只知道是从曲阜孔林里移来的,因为只有孔林里才有。我问,难道就没有知道的?王站长说好似叫“jie树”。我们昌乐方言,普通话里是寻不到的,大约他读就是'解’字的音,我从字典里找了一些,有jie和 ji两种读音,不知道后边括号里是否有这个字?(檞榤桝構櫅橶)他还说,连当地林业站的人都不知道。我说,那为何不请教一下潍坊市林业局的人?”
“补充:冯家沟,行政隶属昌乐县鄌郚镇,明初,冯姓立村,因三面环山,中间有沟,取名冯家沟。与孟家峪和打鼓山是邻村。”
在《丁永恩先生昌乐采风的几幅照片》一文中,我在第一幅图片下边的注脚写道:“我们在白浪河源头的孟家峪村。”
在《(原创图文)白浪河河源实拍感怀》一文的第5幅图片下边的注脚中,我写道“车到孟家峪,也就是说已经到达白浪河河源了。关于孟家峪的资料可参考我2008年11月发布在新浪博客等多个网站的文章。这两位孟家峪妇女真有缘分,二人的照片随着时代的前进永载网络。”
我在第12幅图片下边的注脚里说“我说这里的石头基本上是麻岗,一句话引起了丁永恩先生的灵感,丁先生说,他要从这里的麻岗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在《2018年11月20日三访车罗顶·初冬的车罗顶图片最真实》一文中,我写道:“2008年冬初,在鄌郚镇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化站站长王子柱(现已故)和片长卞春棣的陪同下,我与老伴观赏了昌乐县海拔最高的地方车罗顶。这是第一次。”
“2014年秋末,县里安排我陪同潍坊市老干部丁永恩再次访问车罗顶,司机师傅多次问路,只到了夹在车罗顶和打鼓山之间的“围子山”,未能抵达真正的车罗顶。如果不是当地人,是很难分清这几处地名的,即使分清了也寻不到登车罗顶的路。”
在《孟家峪村与打鼓山村外景》一文中,我写道:“途经孟家峪水库堤坝和村南,拍了几个片子,包括与朱学刚师傅合影(设置了自拍)。”
“孟家峪简介:曾用名孟加于,行政隶属昌乐县鄌郚镇,明初,孟姓、于姓同时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孟加于。清初,因三面环山,村名演变为孟家峪。
“孟家峪,我已经是第三次会晤了,虽属路过,倒也拍了不少片子。”
在《打鼓山登山记》一文中,我在一个图片下边的注脚里写道“打鼓山西坡的村庄是孟家峪。”
至于今年(2025)4月5日的孟家峪村走动,拍摄的图片也比较多,我将在图片下边的注脚里加以解释,正文不赘。
2025年4月11日下午发于本人新浪博客




我的新浪博客配图是一缩再缩。







一再减缩,减少到16幅图片。
这样,新浪博客发布,就没多大的问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