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史话(一)

标签:
大同史话第一集拓跋鲜卑的起源拓跋鲜卑族的南下本人拍摄的大同图片 |
分类: 文辛随笔 |
大同史话(一)
刘福新
楔子
……还记得我与老伴在2016年10月1日20点40分,与安徽蚌埠的姚铭智夫妇一块儿抵达大同火车站,说句大实话,他们三人纯粹大大同游玩,而我却完全不同,我到大同不仅是游玩,还有对大同的多方面探究……
我想说一句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原以为中国北方的大同,似乎天气、空气、水流、植被等都不怎么样,但到了大同,我的认识彻底改变了,从老朽拍摄的图片足可认证。
(一)大同古城略述
既然我的大题目拟作实话,所以这次的文章不采纳任何不实言论。
大同市位于黄土高原北緣山西省境内大同盆地,北与蒙古高原相邻,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御河从长城外流经盆地向南注入桑干河,沿河谷北通蒙古高原,东连冀北,南越恒山要隘雁门关进入晋中,地扼晋冀蒙交通要冲,自古以来为中原王朝的塞北门户,游牧民族的南下通道。
大同市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清朝置平城县,北魏前期曾在此建都,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儿改为恒州。北齐以后称恒安镇。唐设云州和云中县,唐末五代是大同军节度使的治所。辽金二百年建为陪都,称西京。
从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置大同府,十七年(1048)设大同县。大同正式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近一千年来一只没有变动。
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结束了十六国一百多年的大分裂,统一了整个北方,北魏的统一活动大部分是在这里进行的。全盛时的统治范围,东起辽东,西至新疆东部,北达蒙古高原,南至黄淮,这是大同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历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
(二)拓跋鲜卑的起源
拓跋鲜卑族的发展历史,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其祖先原在茫茫的林海中以狩猎为生,公元六世纪魏收所著的《魏书·礼志》,提供了有关拓跋鲜卑最早活动地区的线索。
北魏太平真君年间,有一个叫乌洛侯的民族,派遣使臣到平城朝贡,使者告诉朝廷,在他们居地的的西北,有一座魏朝祖先的石庙,现在仍然完好如初,当地的百姓经常去祈祷.魏太武帝拓跋焘闻听大喜,立即派一位大臣前去祭祀。
这位大臣叫李敞。李敞写了祝文,到石室进行了告祭仪式,回来报告说:“石室南距代亰(即平城)四千余里。”后人根据这条记载,用以推算拓跋鲜卑的发源地,但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
1980年7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的大兴安岭,发现了一道高百米的陡峭岩壁,上面有一洞名叫嘎仙洞,洞壁上刻着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李敞的祝文,共有二百零一字,内容与《礼志》记载基本相同,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与最北方有确切纪年并见于文献记载的汉文石刻,这就揭开了拓跋鲜卑发源地的千古之谜,同事也证明了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的可靠性。
(三)拓跋鲜卑族的南下
大约公元四世纪末,即在东汉初,拓跋鲜卑乘着匈奴衰落的机会,离开世代居住的大兴安岭,结束了在丛林中民族童年生活,向南迁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伦池一带,开始从狩猎转向游牧,初步接触到辗转传来的中原文化,融合了一部分留下来的匈奴部众,在这个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里发展壮大。大概又经过二百年,至公元二世纪末的东汉末年,他们再次南迁到大青山以南的河套一带,并且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融合了丁零、柔然、乌丸等民族,更加壮大。
历史上的大青山以南是一派“风起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草原风光,拓跋鲜卑到这儿后,密切了与中原各政治势力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并开始了农业化的进程。公元258年拓拔力微迁居汉朝定襄郡的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四世纪初的西晋末年,中原混乱,拓跋猗卢乘机南下,取得了恒山以北的土地,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并受晋封为代王。后来什翼犍即王位,建立代国,仍都盛乐。
什翼犍此人,做过后赵的质子,在邺城居住多年,熟悉中原典章制度,回代以后,以汉人为谋士,设置百官,在盛乐附近营建新城,当时的代国已经初具规模。什翼犍末年,被苻坚的前秦打败,部落离散,代国亡。
不过,拓跋鲜卑在中原北部徘徊踟躇了又一个二百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为其日后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2025年3月25日上午发于本人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