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2025-03-15 11:27:11)
标签:

冯伟山

中篇小说卢村往事

二爷爷这个人物

我老家小埠前饲养员

雨果小说中人物卡西莫

分类: 文辛随笔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刘福新

这题目中的“点滴感受”,只能说是本人的窘态了。

《卢村往事》是冯伟山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和小小说集,由线装书局出版,多达433页,厚厚的一本书。

封面左上角有书籍出版编辑人的一句话:“在对过去故事的演绎中,淘炼出现实生活中最具审美价值的闪亮课题,让我们品读玩味,不忍掩卷。”我对“不忍掩卷”这四个字特喜欢,因为表达了我的心声。

在写这篇感受的时候,我已经读了好长时间,一次次地思考,“我如何写一篇小文?”但又一次次地将这种想法“摁下”了,要说的话太多,却不知从哪儿谈起……

逐渐地想起了个题目,就是现在的(见上)这个。不过,我还得解释一下:《卢村往事》既是这本书籍“卷一 中短篇小说”的第一篇,也是这本书的“总名字”,所以,我写的一点儿感受,也仅仅是这部书籍第一篇的感受。

原来我是想说很多的,但网络文章谁会耐下性子读?所以,我只简单谈以下两点:

(一)

“二爷爷”这个人,让我想起了我老家小埠前的一个长辈。

我老家的这个长辈是个苦命人,从小被“送了人”,那被送的地方离着我老家小埠前很近,那个庄子就是团埠坡。不知是何原因,他归宗认祖,回到了小埠前。

回到小埠前后,好似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刘什么,我也忘记了,可他的小名“补”却牢牢地记着。至于究竟是哪个字,我也不能肯定,但他是“补起来的一个生产队社员”,却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村里——也就是小埠前生产大队,让他喂牲口,他成了饲养员。生产大队的牲口棚成了他的家。

我不知道小埠前这位归宗认祖的长辈是否也与冯伟山先生的中篇小说中的“二爷爷”经历了那么多的故事,我仅仅从村民经常形容的“皮毛”里得知他的事儿。

1959年还是1960年,我忘记了,但那个年代是错不了的。西边韩信村有一寡妇带着一个不大的儿子乞讨到了我们村,被牲口棚叫“补”的饲养员管了一顿饭,寡妇临走,叫“补”的饲养员还挖了满满两瓢地瓜干给了那寡妇。

也不知道是感恩还是想活下去,那寡妇带着儿子来了小埠前,这一回不走了,可能没有领结婚证,农村里叫“嘎伙计”。后来,听人说,那寡妇不让叫“补”的饲养员“动”她。这件事儿村里传得很响,一些爱管闲事的婆娘成群结队地上门“劝说”,也不知后来这韩信村过来的婆娘“从”了没有?

那婆娘的儿子却“疯长”,个头比我们小埠前同龄的孩子长得又高又壮,与我们村姑娘们的调侃也“开放”得多,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开放”这种词汇,不过,因血缘关系的不同,那种大大咧咧甚至“放肆”是显而易见的。

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寡妇带着已经长得十分健壮的儿子走了,叫“补”的饲养员也明显的老了。

迄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埠前有一口老井,井口的石头都摸出了深深的痕迹;老井的前边(南边)大约十来米就是牲口棚,长长一大溜牲口棚是东西向,最西边的一口屋子就是饲养员住的地方,我从小没有了亲娘,跟着爷爷,我好听“瞎话”,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闻、鬼狐妖怪、黄鼠狼铁狸子等等,夜里的牲口棚便是我经常熬夜的地方。

即使我都结婚生子了,每逢回家,牲口棚我也常过去,1970年我的大儿子出生,1972年小儿子出生,清楚记得1976年那一年,我领着大儿子和小儿子到牲口棚听村人讲故事。

也就在1976年吧,我调到昌乐十三中(前身是南郝中学,高中建制),教学岗位特殊,回家很少了……再后来,不知道这个叫“补”的饲养员啥时候故去了。

我讲的这个老家小埠前的故事,其实还牵扯到两个村,团埠坡和韩信村。

我讲述的故事不属于小说,是真事儿。但我想就此改编一下,也写成小说,我的这种想法当然与冯伟山先生的《卢村往事》密切相关。

(二)

冯伟山先生的中篇小说《卢村往事》,有好几个不同操行的人物,譬如“卢六”是个典型的农村流氓无赖式的人物,卢六依仗自己生产队长的身份地位,无恶不作……

张春花则是个受尽凌辱的农村妇女,她是“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段有身段,干活又勤快,在十里八村也是数得着的好姑娘。”这样的好姑娘,当然是被生产队长卢六死死地盯上了……

小说里还有一个“灰色人物”,支部书记杜光有,关于其它人物,本人不再叙述。

公安员冯三平进村办案,不料,卢六反咬一口,说牲口棚饲养员“二爷爷”与张春花“相好”。“二爷爷”回复公安员说:“以前他在我的住处好几次就想欺负张春花,都让我搅黄了,他就一直想报复我。”

可让读者想不到的是,“二爷爷”在张春花死了以后,却喃喃着,“她是我的女人呢。真的,她是我的女人呢。”

故事的最后,“二爷爷”嘱咐自己的侄子“大头”(大头是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说:“大头,以后我死了,你记着一定要把我葬在这座坟的旁边呀。我没福气娶她,但我有责任保护她,千万不能让他再受委屈了。”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电影《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小说,之后,改变成为电影。在这部小说和电影中,敲钟人卡西莫多给我的印象极深,犹记得那时我在昌乐十三中任教,在我们的文科类办公室,我给办公室老师们讲述卡西莫多的故事,办公室的人竟然好几次为我的讲述鼓掌。

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种夸张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而是一种铺垫。雨果通过夸张为后文的强烈对比做好了准备。

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卡西莫多是属于自身条件极差,但目光又非常高的幻想爱情主义的典范。

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并没有什么奢望,他只要知道她在她的身边就行了。然而就连这样一个奢望也被他的养父夺走了,失望中的卡西莫多恼怒地杀死了他的养父副主教克洛德,最后也杀死了他自己——他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我从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中的“二爷爷”这个人物,似乎看到了卡西莫多的影子……

2025315日中午完稿并发于本人新浪博客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翻拍于2025年3月2日9点15分。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2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3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4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5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6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7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8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9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0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1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2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3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4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5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6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7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8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19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20、故事的最后,“二爷爷”嘱咐自己的侄子“大头”(大头是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说:“大头,以后我死了,你记着一定要把我葬在这座坟的旁边呀。我没福气娶她,但我有责任保护她,千万不能让他再受委屈了。”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电影《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

读冯伟山先生《卢村往事》点滴感受
              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