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事重提:秋天到野外扑蚂蚱

(2024-12-30 11:52:23)
标签:

旧事重提

与家人扑蚂蚱

怎么扑蚂蚱

怎么炒蚂蚱

分类: 流年碎影

                                  旧事重提:秋天到野外扑蚂蚱

                                                           刘福新

随着童年远去,儿时的爱好大都荡然,而在岁月消磨里,非但未淡漠反而兴致盎然的便是扑蚂蚱了。
 蚂蚱的学名叫蝗虫,我们这里统称蚂蚱。能成群远飞的叫飞蚂蚱,个大、多绿色,间有枯黄色;不能远飞的叫土蚂蚱,多土褐色或土黄色。还有种叫蚱蜢,也属蚂蚱的一类,头尖、后肢特长,体多绿色,亦有枯黄色。各种各样的蚂蚱都是多食性昆虫,解放前属于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而今,农药、灭草剂用得多了,蚂蚱越来越少了,蝗灾轻易不见了。
  记得1995年前后,坡里的蚂蚱特别多,我扑蚂蚱都上了瘾,即使下午课外活动以后,我也要利用晚饭前的时间,一路飞奔到城北,仅仅离着学校六七里的村庄大街上都蹦蹦跳跳的呢,弯下身子猛扑一阵,小塑料袋里就客观的很。
 想起那些年,昌乐通寿光的公路两边简直成了我和家人周末的得意场所。因为这里多沟渠和隰地,露田多种大葱、白菜、间有菜蔬大棚,水浇及时,土层湿润。菜地紧邻的路沟底部杂草丛生。这些都宜于蚂蚱的繁殖生长。
 带上老伴和孙子、孙女,手持用细竹精心制成的拍子,一路奔驰,不用20分钟,便到了一展身手的地段。公路两旁深沟的葛蔓上、槐丛中,只要你肯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飞蝗(俗名蹬倒山)的身影。它体重,自恃有保护色,懒洋洋地趴在绿色物体上,很易捉。倘若你看到一只,千万不可急着去扑,因为在10平方米以内,肯定还会有另一只,这也许是飞蝗雌雄不分离的缘故吧。
  沟底潮湿的草丛和大田蔬菜上多小个蚱蜢,俗名叫呱哒板子,最好拿。以前听人说,它是不能食用的,但近几年食用实践证明,这种蚂蚱可是宴请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呢。
  大路两边的草坪中多大个蚱蜢,就是俗名叫双磨角、大闺女的,可能因其头部生有两根长须的缘故吧。雌性体重是雄性的几十倍。前些年每见其交尾,还误以为是母背儿呢。雄性飞起来极快,有响声,如飞箭鸣镝,一来不好捉,二来难发现,而多数人因其体小,不屑扑它。但它却是酒肴的上品。
  土蚂蚱,即土褐色土黄色长有长翅的那种。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不等靠近,它就飞起来,一展翅约有十几米远,还没等你跑到它跟前,它又一翅子窜上高空了,捉起来特别费神。但在早上和傍晚,露重或天冷时,它便狂不起来。最可笑的是,早晨遇上它,歪着头、睁着一只眼,翅子斜着,有气无力地向前一窜,刹那便扎下来,那副滑稽样子就甭提了。
  经常见到当地农民在早上和傍晚,根本不拿扑具,一抓一只,凡是见到他们弯腰,保证十拿九稳,但我们住在城里的人没有这个条件,往往到目的地时已经是八九点了,蚂蚱虽然都出来活动,可翅膀随着阳光照射逐渐硬了起来,仗着它们能飞善蹦,根本不怕你,你要是靠近,它们就与你捉迷藏似的逗你玩。
  随着雨水的多少,蚂蚱的生活区域一年一个样。譬如前年和去年,由于我们这里雨水很多,城北通寿光市公路两旁地势很低,蚂蚱在土里的籽虫都腌死了,蚂蚱就罕见了。可是城东边的首阳山(当地人叫孤山)坡一带,蚂蚱欢势得很。我与老伴每隔几天就去一趟。山坡上、玉米地里、豆地里、地瓜地里都有它们的身影,特别是收割玉米或谷子的时节,蚂蚱都被农人呼隆了出来,你要是跟了割庄稼的人后面,那才得意呢。我与老伴有一天傍晚去了孤山下田地里,顶多一个小时就扑了一斤。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一斤蚂蚱,春节招待亲戚朋友,足足能摆三张桌。
 蚂蚱都有喜阳的习惯,所以,上午、中午和下午扑捉的方位就迥然不同。比如近午时分,阳光充足,各类蚂蚱会从大田里沟渠底飞到既朝阳又与沟崖相交的坡埂上,还有的蜂聚到草坪与深沟的结合部位,拍子到处,保证不会落空。到了秋暮冬初,绿丛少了,蚂蚱便多在麦地里栖息,这时的蚂蚱不易扑但最干净,如果不是贵客,是不会炸来上桌的。
  自从2000年内退后,除了接送孙子与孙女,其余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了,凡是读书写文章累了,就与老伴带上自己编的拍子,兴冲冲地朝着目的地飞奔而去,中午或傍晚归来,塑料袋总是鼓鼓的,少则七八两,多则一斤多。同事们说:刘老是兴趣广泛啊,剜野菜、扑蚂蚱、下象棋、打排球、写文章、弄电脑,还时不时地带着老伴出去旅游……”许多文友因为都品尝过我扑的蚂蚱,给我起了个绰号扑蚂蚱专家,我诙谐道:咱哪里算得上专家,顶多算个蚂蚱仇家罢了!前些年扑蚂蚱兴致忽来,立写七律一首,愿与诸君共磋:
                 
  凤凰轮遽发昔狂,车载妻孙似徜徉。
  濒水沟洼生蹦蜢,近隰葛蔓聚飞蝗。
  倘逢交尾宜文逮,若遇蹿头必武降。
  秋暮渐稀须细觅,寒天蚂蚱味尤香
                 
  说起扑蚂蚱,必然联系到怎么晾晒怎么煎炒的过程,鄙人不才,不妨传授一下自己的经验:把扑来的蚂蚱放于塑料袋,扎紧口,让它在袋子里憋一夜,让它们的屎尿统统憋出来,肚子里就干净了。用滚开水一烫,再用凉水淘洗干净,拌上食盐,等上半天后,放进高压锅或者一般的铁锅里蒸,时间不要太久,蒸熟即可。出锅后的蚂蚱红红亮亮的,可好看了。放于有风有阳光的地方晾晒,顶多晒到七八成干,千万不要晒干了,必须留有一定的水分。最后装进塑料袋,搁入电冰箱。什么时候用,拿出来煎炒就行了。但扑来的蚂蚱往往大小不均匀,可先把大个的下锅,等一会儿再放进小个的。这样煎炒的蚂蚱油酥脆口,一准是年上节上一品最受客人欢迎的酒肴。我也琢磨着,为什么亲戚朋友愿意在我家住下呢?除了我天生好客以外,可能我家里有蚂蚱而且煎炒的蚂蚱格外迎合他们的口味。如今早到秋天了,可蚂蚱还没长大,此时蚂蚱的肚子还没鼓起来,一晒就晒扁了,炒来也不脆,但老伴好几天就嘟囔开了:你光知道趴在电脑前了,今年还扑不扑蚂蚱呀?我说:你急什么,先把扑蚂蚱的拍子编好再说,去年的拍子都打断了,把扫帚上那几根软竹子抽下来吧,多做几根拍子,若是星期天,梦溪、梅溪也给他们一把,咱们一起到城外扑蚂蚱去!

 2006911日完成

20241230日中午发于本人新浪博客

旧事重提:秋天到野外扑蚂蚱
                 这一只蚂蚱 俗名“青头狼子”


旧事重提:秋天到野外扑蚂蚱
              这一只蚂蚱俗名“土蚂蚱”

旧事重提:秋天到野外扑蚂蚱
                这一只不是蚂蚱,是我在篁岭拍摄的,不知道叫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