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发文章:扑克娱乐——打够级

(2024-11-25 08:42:40)
标签:

打扑克

打够级

那些年

分类: 文辛随笔

重发文章:扑克娱乐——打够级

刘福新

说明:原发2009年,原文署名“寓形宇内”

                  漫谈 “打够级”(一)

   现在的潍坊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和山东电视台专门安排了时间讲“牌术”,不仅有打牌者,而且还有讲评者。是什么“牌术”?老朽看得明白,是“打够级”。

“够级”,当然是一种扑克牌的打法。据传好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源于青岛,八十年代迅速地席卷山东。我不知道别的省市区有没有这种打法,所以也就不揣冒昧地简要介绍一下——

“打够级”一定得六个人,间隔者为“联邦”(也许叫连帮),换句话说,这三个“交错相邻”的人就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了。另三人为对手,是“联邦”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的对象。所以“打够级”也可以叫做“打联邦”。这里的“打”不是打击联邦的意思,而是联邦共同对敌的意思。还需要四副扑克牌,让没见过的人吃一大惊,这么高一大摞呀?啥时候摸完?怎么拿?拿到手又如何摆弄?

别的不讲,单说摆弄牌:当摸到满满一把扑克牌,一般来说,是将王2AKQJ依次排开,就象一支军队蓄势待发。交战双方阵列有序,交错相邻,互较高低。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儿刚刚兴起,那个热火朝天的气氛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特别放了暑假的晚上,楼前、楼后、操场、大门口,凡是有灯光的地方,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校长主任教师职员工人都上凑,不管走到哪儿都有牌局,有预约的也有临时凑挡的。人多了,晚到的就观牌,人若凑不够数,就先打着“五保”稍等。

鄙人对牌术悟性太低,因而牌技太臭,以前和别人结联邦时出错牌总要落一顿埋怨。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操场与几个学生打牌,这几个学生都是校园内同事的孩子,有的上高中,有的已经进入了大学。我的手气不错,“够级牌”令我自己都有些“洋洋自得”,相邻的对手一出牌我就大牌截住,然后发自己的“拉科牌”;对门又远远不是我的对手,很快地就冲出去了。让一个“联邦”大为不满,不断地嘟哝“你这个打法呀,咳!”这个校院里住的大学生是我益都师范同学、同事王老师(女)的二儿子李某,他哥哥在高中上的是文科,是我的授业弟子,如今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而他本人上的是理科,我没教他。彼此也就将不满露在脸上。总想“不就打个牌玩么,较真干嘛!”后来才明白,其实即便是玩大家也会在乎结果的。如果与青年教师打牌,“看外把”的都帮着我,很明显,大家知道我打牌“不够级”。每当我将“拉科牌”撂得差不多了,“联邦”就让我“先走”,怕我失去大好机会,被对方“前追后堵”,“窝憋”在家走不出去。我当然知道,我的牌术还是不行,必然引起“联邦”担心。经过磨练,后来总算有点儿进步了。

虽然“打够级”不带任何赌博性质,但是往往打出火气来,几十岁的人就如小孩子一样,这是其它打法很少见的。举一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本校院第一幢教工宿舍楼里,住着一位青年数学教师,此人特别喜欢热闹,为了“打够级”,炒了满满一桌子菜,邀请几个青年教师到他家赴宴。酒足饭饱之后,拉出一张桌子,摆开了战场。他的一个“联邦”本来牌技不错,一念之间出错了牌,让联邦三人都被封杀,气得他借着酒性大骂,还掀翻了桌子,弄得大家不欢而散。事后有人议论道:“你看这个XXX,赔上一顿酒席,又失了风格。一举两不得,何必呢?”

若说“打够级”,牌技差别确实很大,牌技好的会顺时顺势点将出兵,攻防精奇。看着整个牌局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对手一步步陷入窘局,只须最后一击,便使对手全线败退。牌局如战局,那一份从容镇静,那样的胸有成竹,又何异于轻摇羽扇、坐镇军帐的妙算军师。

他知道一把牌局,打点不能太狠,太狠就影响走科;也不能让对方轻松就开点,那样就不能有效消弱对方实力。不能太照顾联邦,那很容易错失战机,一误再误;更不能不顾联邦,因一点而失全局,得不偿失。“点烧闷落”、“拆挡接送”都要灵活掌握,不急不燥、恰到好处才能把握好分寸、控制住全局。胜不骄败不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才能反败为胜,扩大战果。我特别佩服那些牌技高超者,他们摸到的牌只能算作“中牌”,却可以等待时机,救“联邦”于危难之中,置对手窘迫之境。

    而牌技臭的人就不同了,这些人往往打牌心理素质差,抓到好牌牛气冲天,毫不怜惜子弹,一有机会就往外发炮,待到炮弹扔完,没“耍”了,既救不了自己,更帮不上“联邦”。还有些牌技差者,一开始故作深沉,可出不了几圈牌就能被对手识破。有个说法叫做“臭手抓好牌”,是说牌技差的人手气通常好一些,此时处境还可以,“联邦”看看他帮不上什么大忙,一般都会让他走个“头科”,免得夜长梦多,反而将“联邦”坠垮。差距最大是摸到烂牌的时候,意志消沉,无精打采。或者投机思想严重,一厢情愿地认为对门也不怎么样,猛打猛冲,结果输得很惨。

别小瞧了这“打够级”,没几年经验积累排不好自己的阵,算不准对门的牌。没长时间的磨合打不好“联邦”。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就明晰了。

 

                                        2009823日匆草

                                        2009828日修改

 


            漫谈 “打够级”(二)

  牌戏中,我不喜欢“打穴”。这个字只知道读“xue”,我问过许多人,都不知是哪个字。看来唯有发明者知道这个字的写法了。我为何不喜欢,很简单,“打穴”实际上是一种变相赌博。“打穴”比“打够级”风行的晚,但势头却超过了“打够级”。我也不喜欢其它那些坏人心术牌戏。最能培养合作精神的无疑是“够级”了。

打够级很容易凑人,说话间牌友毕至,皆大欢喜。倘若中途有人退出,替补不易,则满座索然。若等不到替补者,也就悻悻然散了。

打够级最提倡的是合作精神,凡属联邦者,打牌期间,牌太壮,不宜走科太急,得向友邦施以援手,在可能的情况下,宁可让牌力弱的伙伴先走,自己留在后边给对手以威胁。倘若牌力一般化,要考虑牺牲一定力量,拖住敌方主帅,掩护友邦争科,自己断后。这就是牌局讲究的“联邦精神”了。

与对方正面相对的叫“对头”。打对头一是靠牌技,二是靠牌力。凡是对头,一般需要牌技旗鼓相当才行,有时候还要考虑“嘴上功夫”势均力敌,否则,即使有好牌(够级牌)也未必胜券在握,这叫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说句老实话说,别看我会写,若叫我打牌,我是牌技、口技都不行,也只有纸上谈兵了。

今天傍晚我出去拍摄打够级照片,遇到一位曾是昌乐二中的年轻同事,也姓刘,如今在县教研室工作。他虽是教地理的,但我校属于“年级组办公”,所以与我长期一个办公室,他的牌技就不错。我与他说“刚写了一篇打够级小文呢,有空给指导一下呀!”

说起打够级,各人性格各不同,相映成趣。有的人不顾左邻右舍,先打了再说,这些人不仅见对手就打,而且也不会照顾联邦,其实是那种“疯子”类型。还有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常做沉思状,出牌极慢,就如孵小鸡,引得牌友埋怨。还有一种拿游戏做战场的人,不苟言笑,朝着牌局虎视眈眈,把对头出的牌从3记到A。关键的几套牌一招不放,对头要想蒙混走科,谈何容易。另有一种人记性特好,不仅对头的牌,其他两个对手的牌,甚至自己两个联邦的牌也十分敏感,牌出两三圈,他就能看准哪一个强哪一个弱,从而决定自己要抢的位置和攻击的主要目标。打完一局,从不评论,赢了牌固然兴致勃勃,输了牌从不埋怨联邦。这样的人最可贵,因此他便有了好人缘。

有的人话特多,从第一局摸牌开始,嘴就不闲着。摸到好牌连声叫喊“有耍,有耍!”当然了有时是真摸到了好牌,有时却是故意唬人的。开牌后,通常的用语不少,只举几例:

“你俩(指联邦)先歇歇,看我来办他!”

“打的就是你呢!你牢住住(老实这点儿)的吧。啊?”

“吆噑(发语词),你想干什么?闹点儿事儿?不打死,你也不知道马王爷长着几只眼!”

“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我可是遵守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指示呀!看我不打得你屁滚尿流才怪呢!”

“你想走是不是?我叫你跑(手举得很高,往下甩牌)!给我老老实实趴着别动!”

“见蛇不打三分罪,不管是大蛇小蛇,露出毒牙的蛇,化装成美女的蛇,一律打死。俺可不能姑息养奸。”

“阶级敌人已经感到了冬天的威胁了,但还没有冻僵呢。”

“秋天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赶快投降吧,我党的政策历来是缴枪不杀!”

“俺是有一粒米也不吃稀的,你想走科容易吗?”

若是有对手朝他上贡,那就听着吧:

“小佃户呀,地里的收成怎么样呀?嗯,一大一小(指拉科给他进贡大花、小花),态度较好,要继续努力呀,下一次给俺进上两个大花。”

即使输了牌,照样振振有词:

“哈哈,你(实际是指“我”)会输吗?咱(又换回第一人称了)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呀。不像你,打得胜,打不了败。得跟我学着点儿。“

牌桌真是学习语言的好地方,许多时髦的语言就是在这里产生出来的,听着就想笑。譬如手气一直欠佳,突然来几张好牌,有人就说:“骑着自行车上了墙头,猛地一抖。看俺时来运转,你服不服?”

有的人话不多,一旦出口,直却让人犯寻思。有个女同事几局打下来仅仅说了一句话:“怎么越是不来大牌,就越来小牌?”足以让哲学家和数学家忙个半死。

                           2009829日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