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札记三篇

(2024-08-08 11:39:10)
标签:

读史札记三篇

秦穆公用人不疑

谗人畏贤明

国人尊崇官称

分类: 文辛随笔

                 读史札记三篇

                     刘福新

读史札记:秦穆公用人不疑

读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有五霸,秦穆公就是五霸之一。何谓“春秋五霸”?简言之就是春秋时时期的五个霸主,可见其不是一般的厉害。既然如此厉害,必定有各自的优胜处,秦穆公优胜处实在不少,我现在只讲一点,那就是“用人不疑”。

秦穆公用人不疑的实例也有不少,我这里只说秦穆公始终信任孟明视。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派青年将领孟明视率军偷袭郑国,有大臣蹇叔者直谏,秦穆公不听,事实果然不出蹇叔所料,秦军全军覆灭,孟明视也做了俘虏。后在晋襄公母亲的哭哭啼啼下(晋襄公的母亲是秦穆公的女儿),孟明视得以生还。

孟明视回到秦都。秦穆公非但没有对孟明视治罪,反而“素服郊迎”,慰问孟明视说:“孤不听蹇叔忠告,使将军受辱,此乃寡人之过也。”

三年后,秦穆公令孟明视率兵攻晋。又一次失败。

秦穆公总结教训,不是孟明视无能,根本原因是国力不足。于是,改东进为西进,“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左传》评论此事,秦穆公霸业终于实现的原因与始终信任孟明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毁树容易种树难,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胆信任和使用人才更重要。试想,当年秦穆公对孟明视治罪,孟明视必死无疑,秦穆公的霸业也一定受到消极影响。

再看现在一个单位的主政者,一旦部下做错一件事儿,或者与部下关系不大,就将部下的功绩全部抹杀,这不好吧?有些单位的负责人,明明自己做的不怎么样,甚至自己做错了,却偏要掩饰自己的错误,将部下视作仇敌,这样一来,这领导的问题可就大了,一来没有求才之心,二来没有识才之眼,三来没有爱才之德,四来没有用才之道,五来没有容才之量,六来没有护才之胆,如此小肚鸡肠, 你这负责某一方面的领导格局也太小了,扪心自问:够格吗?

2024129日晚上完稿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先解释这个‘谗’字,“谗”,左从“言”,请注意不是左从“食”。“谗”的释义有两个,一是“说别人的坏话”;二是“说坏话的人”。以此看来,这是个百分之百的贬义词。那么“谗人”是何意思呢?意思就是“进谗言的人”。进谗言的人,也就是说别人坏话的人。我发现,有的人尚未真正地进入社会,就已经将自己“修炼”成谗人了,正经的事儿他不做,却偏偏嗜好进谗言做谗人,这是值得每个正人警惕的现象。

古代有不少因为信谗言用谗人而亡国的例子,譬如昏庸的楚怀王忠奸不分,听信靳尚和子兰的谗言,将屈原治罪流放,致使屈原屈死在谗人之手,这千古奇冤发生在“黄锺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世道里,也就不足为奇。再举一例,唐玄宗奢侈荒淫,把政事交给谗人李林甫,以致酿成大乱,国破家亡。再举一个例子,老朽2004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梁武帝萧衍专宠一个谗人朱异,以致亡国破家。

古代也有不信谗的,齐桓公就是一个。《初谭集》里说:“齐桓公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言进之。”可桓公知忠良,识邪曲,有主见,“不以一眚掩大德”,对宁戚“乃夜举火而爵之为卿。”真不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一代霸主。齐国有这样的主政者哪能不昌盛?

齐桓公的做法值得今天的主政者借鉴。“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开明的领导不偏听偏信,进谗者也就没法子打小报告说别人的坏话了。不论那个朝代,不论哪个时期,总有心术不正、品德不良的人,利用自己的近水楼台,喜欢到领导面前摇唇鼓舌、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好吃这一口,助长了谗人之劣德,这种风气是非常恶劣的。倘若我们的领导干部,出以公心,严以律己,动脑分析,严防谗人,杜绝谗言,小心入圈上当,惟其如此,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合力”。

总结一句:难道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还不如古代的齐桓公吗?

“谗人畏贤明”,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诚哉斯言也!

2024130日下午完稿

 

                  读史札记:国人尊崇官称

鄙人曾在青年时期干过联中“负责人”,可那正好“wenge”时期,“校长”之称不曾叫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干了短时间的实际上主持工会工作的常务副主席,也因没有正式条文也未叫起来,一来我是干教师的,大家不好改口,再者我是出名的犟脾气,一旦有人喊官称,我必定朝人家吹胡子瞪眼,人家谁敢惹我?

但有时也能听到有人喊“刘主席”的,不用听声不用面相,一定是教育局的,因为教育局的人称呼官称习以为常了。当是时也,愠然却之不恭,只得哼哈敷衍,淡而化之。有时就想,我这从不把官称拾在心里的教书匠,尚且有人这样称呼我,那些退居二线或离退休的老同志,也常以人家过去的最高职衔称之,若有“副”、“代”等字例行略去,以示恭敬。

冷眼观之,像本人非常讨厌官称的甚少,仍保持那份虚荣心的不在少数。

其实,莫谓今人爱好虚荣,古人也是如此。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只干了不到百日的彭泽县令,就有了陶彭泽的称呼,文集也称《陶彭泽集》。

国人为何这么尊崇官称呢?追本思源,与“官本位制度”有关。若官本位制度一日不除,也就一日“高高在上”、蔑视群氓!!真可谓悠悠万事、唯官为大。历史上当过官的人物,不论他在别的方面成就有多大,其正式称呼、文集、墓志等,依然是多用官名。如汉朝蔡邕称之为“蔡中郎”,晋朝王羲之称之为“王右军”,唐朝杜甫称之为“杜工部”。

说起这杜工部的官称,杜甫只不过在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幕下挂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其实就是个不管事的编外人员,这个“杜工部”就套上了。

大家都读过《红楼梦》,贾珍亲爱的儿媳妇秦可卿死了,可秦可卿老公贾蓉仅仅是个“黉门监生”, 国子监监生,一介白衣,葬礼的规格上不去,排场仪仗也不好看。于是贾珍就替贾蓉捐了一个五品龙禁尉,于是,秦可卿便可称为“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妇人”了。丧礼也就风光多了。

陈年古话不说了。新社会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党内不分大小,都称同志。但不知何时,大多数场合改为官称了。其实,官员们若是到了“那一步”,有人称呼他(或她)同志,哇噻,那可就千金不换了。何也,称呼同志,最起码还是个“内部矛盾”,省得牢狱受苦……

如今的泛称是“先生”,哪怕是大字识不了几个,哪怕是攀龙附凤的俗不可耐的人,哪怕是叶公好龙的文化人,哪怕是见利就钻、沽名钓誉、死乞白赖、为人不齿的人,你若给他署个名,也得签上两个字“先生”的,尽管心里很不屑!

先生不属于官称,是我打着字打着字跑题了……

202422日晚上完稿


读史札记三篇

读史札记三篇

读史札记三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