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2024-06-03 20:15:12)
标签:

文化路北端

站东街

东田后巷

原来的街道消失了

分类: 文辛随笔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2024530日图片日记之二

                                     刘福新

联想兆瑞电子专卖店的经理李建强给我修好“SSK卡”之后,我的心情完全放松了,我想利用这个下午到县城北部听一听看一看拍一拍,于是,我骑着自行车到了文化路北端那个熟悉的地段。不过,这一次我的走访路线与2015330日那一次完全相反,2015年那一次是由东往西,这一次却是由西朝东。基本感觉是,站东街还保留着一部分,东田后巷基本上消失了,就剩了最北边靠着铁路的一排。

我骑车到了文化路与站前街,第一个想法就是看看文化路北端路西的焊工程伟,2015330日我给他拍了好几幅照片。之后,我在互联网通过博客形式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为了还原当时的街巷情况,我想复制粘贴某些段落:

东田后巷的前身是东田村,无论怎么说还有个字,既然有一个字,那当然就是农村;而站东街与昌乐火车站连为一体,无论怎么说,都与昌乐火车站的官方部门有关,进一步说与火车站工人(包括装卸工、运输工)有关。当然了,这些与铁路有关系的工人,不仅有正式工,也有合同工和临时工,这在一个小县城,起码可以看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无产阶级代表力量。从经济利益来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之前,这儿的部分居民起码还享受着比农民高一头的吃公家粮非农业人口待遇。再退一步说,即使不吃公家粮,也属于半个工人阶级或者半个城市市民,自豪感总会利用各种场合流露出来的。当然了,站东街原先的住户大多数还混不上城市居民的绿卡,地位仍然是农民。可有一件事儿还是需要补充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譬如什么合同工和临时工什么的,还有什么治安联防什么的,的确比纯农村的爷们娘们进得快当,活得滋润。

站东街这一段儿,太熟了。1982年我进城任教昌乐五中(1989年暑假衍化为昌乐二中),1985年接家属进城,周末时一家人常沿着文化路朝北直行,尚未活动开手脚就已溜达到铁路边了。以前还真不知道,正冲着昌乐五中的铁路边房屋就是站东街地盘。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了孙子和孙女,这铁路边成了频频造访的地段,因为小孙子和小孙女对胶济线上奔驰的列车情有独钟,乐意看进站出站的客车货车,乐意听汽笛的鸣叫声。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领着孙子孙女来这儿玩的时候,这个地段是没有高墙的,东来西去的客车货车一目了然,不知哪一年垒起了高墙,高墙上还架上了铁丝网,来这儿看火车的大人小孩也绝迹了。

今年(2015年)330日。我在东田后巷拍片,突然从一段拐弯处的大门上看到了站东街的铁牌牌,不禁一愣,昌乐县城靠铁路的地方还有这么个名称呀?如果我不来这儿拍片子,如果我不发现这儿住户大门上的铁牌子,如果我今天不在互联网(通过博客形式)发布,这个名称将被埋没。因为网络资料里没有,纸质书籍资料里也没有,仅仅能翻阅的资料只有车站。今将车站资料附在此篇博文里:车站,行政隶属昌乐城关镇,1902年昌乐建火车站后,站前形成村落,习惯上称为车站,1982年正式命名为车站。

站东街的名称肯定与1982年的车站正式命名有关系。

   我的几个图片注脚,现在看来,更有意思。

譬如图1:西边黄色屋山的地方,有个朝北走的拐弯,这个拐弯我十分熟悉,因为走过不止一次。但我却不知道这个拐弯的地段是东田后巷与站东街的交界处。




譬如图46:我与这位帅哥谈起了站东街,这位帅哥说:我就是站东街的老住户,就在东边,就在东边的小区里边。当然了,我明白,他原来居住的地方已经早就拆除了。

譬如图55、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这个地段的具体情况:文化路与站前街的十字路口以东,具体地说,大部分属于原来的东田村,很少的一部分属于站东街,如今根本分不出来了。怪不得有一回我听到一位老年妇女说俺这不是来赶东田大集吗?我心里一阵疑惑——到我拍片子的2015330日,我彻底明白了。

再说一遍:不过,这一次我的走访路线与2015330日那一次完全相反,2015年那一次是由东往西,这一次却是由西朝东。

202463日晚上发于本人新浪博客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拍于2024年5月30日17点53分
这儿是文化路北端与站前街汇合处。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我向这位女老板询问原来这儿的焊铁厂哪儿去了?程伟还在不在这儿?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这几棵大柳树还映现出老样子,让我有点儿安慰。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文化路北端的一小段旧墙。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一位昌乐铁路员工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从围墙上边的电线隙缝里拍一辆东行的列车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2015年的文章,我曾在这儿说:再譬如图7:出了拐弯的小胡同就是这一溜长墙了,公元2000年时这儿还没有垒砌高墙,这是肯定的,因为我孙女是1997年出生,她三岁的时候,我常常用自行车载着她到这一带看火车。那时候这一段很宽敞,也很亮堂,卫生也不错,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新盖的房屋与新近垒砌的高墙将这段路逼迫得可怜兮兮,卫生也很差。按说,越发展越好才对,怎么越发展越脏了?答案是有的:都会占地方抢地盘了,谁还讲究公共道德?
             不过,这一次,我看到,此处的卫生干净多了。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这是2015年的图片注脚:弯处是很不显眼的。若不是熟悉这一带的人,你会觉得那面黄色的山墙就是终点了,岂不知这儿还有一条小胡同。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这还是2015年的注脚:幸亏我仔细端详了这一个大门上的铁牌牌,让我知道了站东街。连我自己都觉得我这人很奇怪,与各种人物的交际太直率,从不慎密考虑,但对于地理名称却非常认真非常细腻。若是本人对于不同人物的交往也这么认真该有多好!这是一个六十八岁老头对于人生感喟。

这儿就是交界处,东边是东田后巷,西边是站东街。这个铁牌子是站东街39,说明它南边的一段也有站东街的人家,只是被一座二层摞屋挡住了。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南边的街道和巷子都拆除了。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这个大门原来有门卫有门卫房,现在也拆除了。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依然是拆除后的空地。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我走到天桥了。天桥西。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天桥东。这儿以前都属于东田。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2010年,这儿开辟为商场和大集,但许多市民不赞成,因为东边有一个货场,大车往来不断,发生过不少事故。
再访文化路北端·站东街·东田后巷
           我与这些修铁路的工人聊了不少,他们基本上是淄博市的,散工之后就来到临时住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