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刘锡诚先生为人写序谈谈本人校对的问题

(2023-11-04 17:38:26)
标签:

长辈刘锡诚

为人写序

本人对于校对的看法

分类: 文辛随笔

  从刘锡诚先生为人写序谈谈本人校对的问题

刘福新

这是多年前在新浪博客的两个帖子。这两个帖子是从本家长辈刘锡诚先生为人写序引起的——原文如下:

“前天晚上,在本族长辈刘锡诚先生那儿看了一篇博文,是关于为人写序的感受,我也曾为网友写过几篇序,但人微言轻,不足道。但读罢他老人家的博文,蓦然引起了我对校对的一些感想,所以就在老头子博文评论栏发了一番议论(见正文后注)。”

“我为何对校对这么感兴趣,缘于我为朋友、为刊物校对颇多。”

“一本期刊,校对工作对于期刊的出版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地期刊《宝石城文艺》对校对是格外重视的。由于被聘为顾问之一,避免不了校对稿子,这种经历让我深深认识到——校对不仅是一种细活儿,还是一种强劳动。《宝石城文艺》期刊之所以错讹极少,与反复教对的严肃态度分不开。您若不信,可翻开《山东文学》看一看,两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没有贬低《山东文学》的意思,单就校对这一关,却实在让我不敢恭维。因为你是代表山东最高层次的期刊,不是那些滥书摊上的报刊,校对不好怎么行?”

“除此之外,印象极深的还有三件事,一是1999年夏天校对《昌乐文学五十年》,二是2008年撰写《昌乐一中70年》,三是曾为今年出版的《昌乐县志》做过前期校对。特别是编辑《昌乐一中70年》时,执行主编刘兴国十分重视,每一篇文稿必须经过所有编辑人员轮流校对,一旦发现错误,赶紧电告打字员到编辑室拿纠正稿,有意思的是,打字员每天来回跑着拿纠正文稿数十次,腿都跑得一瘸一拐的了。我们就与打字员开玩笑:‘怎么样,还能跑吗?’打字员苦笑着说:‘还跑呢,走都走不动了!’可别说,认真校对的《昌乐一中70年》得到了所有读者的好评。这里面凝聚着我们的汗水哟!”

 什么是校对,此篇正文不赘(见注)。

本县某文友2002年曾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部小说集,遗憾的是根本不曾校对,简直没法读。我从一页中可以找到几十处错误,字词语句标点都有。我校对后的那本被文友留下了,说是再版时参考,另赠我一册。

某日,本校工会某副主席对我说:“你的《月下小品》真好,里面没有错别字;你看看这一本,没法看呢,这么多错误!”我一看她拿得那本书正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友小说集。由此看来,所有读者都会对粗糙的校对有意见的。

还有一件事,青州某文友捎到昌乐多册《金瓶梅》,教育局某文友电告我支持一下,我付款八十元拿回一本,拿回家一看,纯粹是“废本”。为何说是“废本”呢?里面的错误老鼻子呢,一页中竟达几百处之多。怎么读呀?好端端的装潢,里面却是一团糟。

书籍出版业的浮躁已是众所周知,特别是年轻从业人员,大都有了学位,不耐烦校对的刻板机械,认为给他人校对稿子是大材小用,浪费自己青春。但是他们不知道,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练就一副“坐功”,是与从业后不断地的进步分不开的,你干好了校对,才能做见习编辑、编辑、主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来,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再说了,做个专业校对有何不好?以前的出版业,不是有人终生从事校对吗?他们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我看这个领域的专家不比任何领域的专家低一头!譬如现在对于特殊古籍的校对,没有古文字功底是不够格的。我想,倘若我们的出版业长期不重视校对工作,总有一天,会找不到胜任这一工作的人,到那时可就麻烦大了。

现在的报刊差错越来越多,不忍卒读。但要追查下来,却都有理由为自己辩解。分管校对的人说:“你看他这字,写得乱七八糟!还得猜着看不成!”这种埋怨按理说不见得正确,因为作者写字水准不一样,你总不能见到写字水平差的稿子就不干了吧?但是从校对者的牢骚里,能得到一个启示,作者把字抄清晰,是减少错误的保障。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潍坊晚报文体部副主任马道远家做客,他拿出陈炳熙教授的一篇手写稿给我看,马老师激动地说:“刘老师您看,陈教授多么认真,连个逗号都是多搓揉一下才拉下来。”是的,我这里也保存着陈教授的几封信以及他为拙著《月下小品》写的《序》,一笔一画,显豁清秀,那简直就是一幅艺术品!这样的文稿那个校对不喜欢。(图片见正文下面)

还听某些作者说什么:“我只管写,校对是编辑的事儿。”这种态度就更不对了。

随着时代进步,如今许多作者用电脑写作,原稿整齐划一,校对者无不高兴。但是电脑写作也有弊端,甚至会出现手写作者不可能出的错误。我从2005年打字以来,就有很深的体会。这是因为电脑中各种输入法本身的问题决定的。譬如“智能ABC输入法”中的“迤逦”二字就打不出正确的字,必定出现“迤俪”。这是软件一开始输入时就错了。为此我总端详报纸上这个词,错的真不少。所以校对者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我现在是用“搜狗输入法”打字,也时常出现错误。前些日子一直想打一篇《文字的叛徒》小文,迄今未能如愿。之所以我要写《文字的叛徒》,是说,打字不注意,往往显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儿。好几次我就发现,本来是到博友那儿祝贺的帖子,却出现“报丧似的晦气话”,幸亏及时发现,才得以挽救过来。有时候,我在博友评论栏发一段学习感受,发上之后才看到错了,不得不改正过来,以免发生误解。

至于我发的博文,我是经常读的,一旦发现了错误,必然重新打开编辑框进行修改。记得我发了一篇旧文《那片桑田里有我的故居》,一位圈主读后评论道:“整篇里竟找不到一个错别字和错误标点!”其实呢,再怎么注意,也会出现错误的,我从来不敢保证我的博文是校对成功的。由于打字快,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却不能成为自己原谅自己的理由,多校对几次还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传媒多了,错误见得也就更多,譬如电视荧屏上的字幕,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甚至新闻联播,那些错别字总硬生生往你眼睛里挤。真是拿它没办法!

啰嗦了这么一些,就此打住。仍不敢保证我现在这篇博文校对得完全没有问题了。听人说做匠没有瞄匠高,这倒是一句实在话。

                             201018日匆此

注一: 读老头子此文,真是百感交集,想想您走过的风雨历程,特别是退休后20年为人继续做嫁衣的历程,我为老头子感到欣喜,感到骄傲,毕竟是咱营陵刘氏家族共同的骄傲!
    
显而易见,您老是受累了,但毕竟折射出您的文化之光、智慧之光,我相信每一个被您提携被您关注的作者是不会忘记您的。
说到了为人做嫁衣,晚辈也不少,一年之中姑且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不过我这道行微不足道。去年和今年昌乐出版过几本书,大多数来找我校版,实际上他们知道我的性格,不止是校版的问题,里面的行文格式和标点我也会一块儿修正的,故而也可以说是在改稿。但我知道改稿的工作量很大。虽说也有好文章,但,有些文章空话、套话多,洋洋几千字,得动“大手术”,甚至只能用几百个字;有的东拉西扯,一篇文章多主题,可以劈成二、三篇才可以用;有的文字生涩,难懂,得化大力气“变通”;有的干脆推倒重写……坦白地说,不少文章我得反复改,再三斟酌;但又怕人家不同意,又要打电话询问可否。俗话说,“即使瘌痢头的儿子也还是自己的好。”文章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作者有一种天然的“自恋”情结。改了,人家不喜欢,改多了,更让人不高兴。因此,可想而知……其实我好似给人家当编辑呢。我深深懂得,写文章不易,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然而,改文章更是不易,也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啊!只是出于无奈,只要好了,谁愿意“杀生”(文章也是有生命的)谁想下这个手,遭这个罪?!晚辈在您老这里撂下这一段话,似乎有些牢骚之嫌,其实,更多的是想与那些被我校版的作者交交心,各有各的苦衷,能互通,互谅,互相尊重就是最大的心愿。
    
对于您老来说,与晚辈迥然不同,是写序。我校版修改不过是低层次劳动,而您写序——与那些被您关注并为之写序的作者交交心的意思。
我想说得还有,毕竟年赋已高,岁数不饶人了,务必多保重身体。

博主回复:2010-01-07 08:07:57

谢谢福新。心有灵犀。我老了,以后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了。
看到您夜里0点写这段话,很感动。您也不能如此强劳动了。

注二: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校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