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纪实:西店·原三和社区
刘福新
7月29日下午,杨编辑电话,让我去银行补足出版社书费缺额,跑了四家,最后在昌乐县城“老城区”的工商总行办妥,看天色尚早,骑着自行车西行,想去西店、高家河一带采风,毕竟多年没有过去看看了。
西点就是当年李清照写词的那个自然村落,如今看着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四),实在没得说。若说农村振兴,还差老鼻子呢。
西边有个“三和社区”,我曾在2009年专访过,当然了,那一次是跟从“大批人马”采风的。发文时还附了个“文件”。这会儿,也没有多少话想说,听说这个“三和社区”又改名了,老朽也忘记改为什么了。
在三和社区拍片,反正是空气质量不怎么样,我这款相机部件老化,怎么拍也拍不到好处,倒是潍坊日报社马清平副社长打过来的电话格外亲切。
在三和社区,唯一的收获是一块碑——“砚家河”。一位中年先生说得很好,得给后任留个村名啊!我非常赞同地点了点头。
后,回返,途径西湖公园西边的大坝,在那篇“花海”短时间逗留,走五闫庄大街——
我说的那个“三和社区简介”放于图片之后了。

















昌乐县城关街道三和社区简介
潍坊新闻网 2009-11-10
21:30:16
昌乐县城关街道三和社区简介
昌乐县城关街道三和社区是根据上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和昌乐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大村制”的要求新建而成,由砚家河、高家河等7个自然村合并,共有居民3246户,10179人。目前,已建成单体居民楼275座,并有1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农民住别墅、农民变市民、生活现代化,转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了公共服务资源,节约了土地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社区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以“三组织一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成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典范。中纪委、中组部、民政部、省委组织部,许立全、胡岗、钟少林等领导也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三和社区的模式,符合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方向”。三和社区也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潍坊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单位”,并为全市社区建设现场会提供了现场。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三和社区重点加强了“三大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逐步完善了“三组织一体系”(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的工作格局。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近期又对党委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班子,根据《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合并后的大村庄进行换届选举,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宗族势力界限,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同时,将集体资产、现金积累通过股份的形式成立股份合作公司,让群众入股分红,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进程。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发展经济中的推动作用,确立了社区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利用村庄合并后节约的1600亩土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规划建设了三和工业园,建成标准厂房7000平方米,引进企业8家,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为进一步打造和谐社区,三和社区注重社会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设立了信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司法等服务窗口,为居民集中办理低保、劳动就业、法律咨询、优生优育等服务,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一站式”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了公共事业设施的建设,新建高标准敬老院可容纳200名老年人集中居住,新建规范化托儿所可容纳370名学前儿童入托,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同时,设立超市、家政服务、理发店、浴池、菜店、粮店、餐饮店、卫生室等各类服务网点26个,金融、保险、邮政等机构也进入社区设立了服务网点。做到了小学教育、基本医疗、就业服务、养老托幼、证照办理、计生服务、司法援助、社会救助、文化健身、日用品及农资供应“十进社区”,最大限度服务社区群众生产生活。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规划建设了三和社区服务中心,投资20多万元为社区配备了办公桌椅、资料橱柜、电话、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施。设立了行政服务大厅、警务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服务机构,从街道职能部门中选拔了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服务中心,可提供民政、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安全保卫、购物等10大类40多项服务。制定完善服务窗口管理办法,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热情、言行文明、态度和蔼,对社区群众有问必答,有难必帮,赢得了社区群众的普遍赞誉。同时,街道财政将社区办公经费列入计划,保证了社区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社区内居民健身娱乐设施齐全,设有标准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4副,居民健身活动设施70套。水、电、通讯、有线电视、路灯、供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完备,居民活动广场800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1%,为社区营造了设施完善、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让农民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