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镇东李家庄采风纪实(下篇)
(2023-06-07 09:19:19)
我们要去看汶河,车进入东李家庄前街,前街西头第一家却是昌乐一中副校长李好强的祖居,我说,那好啊,拍照啊。
与李好强的老家紧邻,有一老者,李姓族人都恭恭敬敬下了车喊老师。原来这位老者大名李和德,是这些年轻李氏族人的老师。往东不几米,十字路口西北侧第一家是一个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上学的李氏俊秀。我拍下了这一家的门牌“452”号。、
车南行,心中已经有一个图景——东李家庄原址的图景。
在汶河北岸有一座驰名安丘和昌乐的村庄,它东依龙山(西岭)南傍汶水,既有岭脉野趣,又有水畔风韵,迄今留存着“五大门”的传说(本人采用第二种说法:仁和堂、承德堂、贵和堂、德和堂、永和堂),沧桑岁月里依稀看得出四周的圩子墙和四个大门(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和四座桥)。仅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就有数十幢,每一幢都有楼房、台屋、偏房、走廊,住有上下好几代,数十口人。远看去,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山水(山是稍稍远点儿的沂山、近处的大安山和留山,水是汶河)交相辉映,于动静相宜空灵蕴藉间,酝酿出一股幽幽的古味儿,这便是被人们称之为融安邱与昌乐于一体的汶水古村落——东李家庄。
我在车中,就听出了两位李氏家族族人的自豪,我也不禁啧啧称羡。
……,但,这已是一个村落遗址。我所描绘的图景也已成为了历史……
我们在这个遗址停留时间稍长,因为我想让这些李氏族人多流连一会儿,我对着近中远的几个标志物拍下了几幅图片,还拍下了脚下一段残留的屋基。
在融媒体任职的李玉成指着西面给我看:“那是李家庄老学校,那是三队场院,那是山东考古队立过“汉郚城遗址”牌子的地段,那是我们刚看的西岭汉上乡侯大墓和管宁庙遗址……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哪!
车南行,驾驶小车在昌乐一中任职的李好强,坐在副驾驶位上在卫计局任职的李守利,在缓缓行进中眉飞色舞地议论着“西门”的具体位置,我也情不自禁地摇下车窗朝外看。
两辆车完全是根据我的想法行进的,我的意思是寻一段河流宽阔的河段拍照,于是,一再南行,竟然都了平原街大桥。
下车后,李好强(昌乐一中副校长)指着西北方向的雾气濛濛的山说,那就是以上,不远,也就五十里。又指着很近两座山道,那是大安山,那是留山。这三座山中的两座我去过,迄今记忆犹新,只有大安山尚无登攀。
我这人是“火命”,可与河流却非常亲近,对于那些“水火不容”,“水克火”的乌七八糟说法,不屑一顾。譬如烧火做饭,锅底下要有火,但锅中要有水,没有水,你烧的什么火?这就是我的观点。
有一种冲动,差点儿吆喝出来,那就是——“我要亲一亲汶河!”
接下来的事儿,李氏家族的成员们都是亲吻目睹的,我脱下鞋袜,挽了挽裤脚,下水了,我真得与汶河又亲近了一次;过了河,脚底的细沙调皮地戏弄我的脚趾。隔着汶河给李氏家族的族人拍照是一种情愫,这种情愫不止是他们的还是我的。
这一篇配图比较多,正文里还有许多没有涉及的地方,请参考我的图片和注脚吧。但愿这一次新浪博客能够允许我上传,不图别的,新浪博客的注脚非常自由,打几行字都可以,而其它媒体对于注脚太过苛刻,让我根本无法自由发挥。
(啊,新浪博客还是不允许上传图片,还得由“今日头条”来完成。我在新浪博客上传图片,目的是“图片下边的注脚自由宽泛些”,别无它。既然不允许,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