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冯伟山先生!
标签:
感谢冯伟山先生冯伟山先生为拙著写序地址朱刘街道东圈村昌乐古陶瓷博物馆杂谈 |
分类: 文辛友情 |
今天写的这个题目,是专述这个月27日的故事。
在新近出版的书籍《文辛中短篇小说选》的扉页上,我写下了如题八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拙著《文辛中短篇小说选》来了“样书”以后,我当即禀告了冯伟山先生。我是想,等哪个儿子歇班,拉我去青州,将拙著奉上,以表谢忱。大儿子的山东矿机集团连休息日都加班,二儿子在枣庄,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
趁着这篇文章发布,我想解释一件事儿——
关于在自己的书上落款,是有规则的,赠给亲朋好友,可以落款“请某某某先生雅正”、“某某某先生正之”、“某某某惠存”、“XX存之”,最后这个是给晚辈写的。那么,有先生或女士给我(这儿暂时用第一人称)写序了呢,题写书名了呢,就不能用前边的格式落款,那应该怎么写呢?就应写“感谢某某某先生”。因为这是我要感谢的贵人。
前些年,我就遇到过好几次类似的事儿,我给好几位文友打过字、校过版,等来的却是“请刘福新先生雅正”,我故意打哈哈:“那就再雅正一次吧。”可能那几位不了解这些,我也不便进一步说明。这些事儿,常了,慢慢地也就懂了。
今年春到夏,我整理了四本书,中短篇小说选、散文精选、诗词选、旅行手记(《诗意远方》)各一册,最早的一本《文辛中短篇小说选》前几天样书来了,其它还在进行中。这一本的《序》是请冯伟山先生给写的。我与冯先生是新浪网联系最频繁的博客好友,所以也就斗胆烦劳。关于冯伟山先生为本人写的《序》,还想放在这篇文章的图片(配图)之后。
现在,来谈“送书”的事儿。5月21日晚上,冯先生通过微信告诉我,5月27日,昌乐县文联(或作协)组织了个文化活动,具体地址是“昌乐县朱刘街道的圈子村”,明目是“参观老爷车主题公园等”,冯先生约我一块儿参会。我知道他是尽量地给我减轻精神压力,因为他知道我不会开车,我坚持我的意见,他更坚持他的意见,后来我也就同意了。
打了个“的“,到了朱刘街道圈子村,这儿我已来过多次,也在网络发过多次文章,那都是我自己的活动,这一次是由昌乐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我总觉我参会不合适,特别是宴席间……所以参加了大部分活动(拍摄了部分图片)之后,我就在公路上”截了个车“回昌乐了。我在回返时,已经十一点半(手机中有时间记录),所遇朋友属于萍水相逢,他叫刘建岭,菏泽人,在昌乐南萧干建筑,是包工的老板。这件事儿,还有老朽为这次活动拍摄的集体照,下一集发。
2023年5月31日傍晚打字结束
有一件事儿我记住了,从昌乐一中标志门外到朱刘街道东圈村路口是14华里,打的恰好20元。我还记得又一次我回老家小埠前(21华里)才付费21元。(备忘)









认识刘福新老师,缘于十几年前的网络。那时没有微信,更没有快手和抖音,盛行在电脑上玩博客和QQ。就是那时,我在电脑上偶然看到了刘老师的博客,就进去看了看,竟让我大吃一惊。他的博客内容都是自己用相机记录的普通百姓的人和事儿,几乎涉及昌乐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街上的行人,小区的一角,农村的一处宅院,抑或饭桌上的几个小菜,都是刘老师镜头下的焦点。他的镜头记录了大量老百姓的日常和城乡的发展变化,极具烟火气息,接地气,很容易让人引起共鸣。除了照片,刘老师还配了精美的文字,可谓图文并茂,一读就欲罢不能。他的博客人气很旺,留言的也很多,动辄数十条或上百条。我还发现,每一条留言他都不厌其烦,一一回复,并且在他博客点赞的,他都会去人家博客点赞回赠。我觉得这人有意思,认真,对人也尊重,就关注了他。去他博客多了,就对他逐渐多了一些了解,刘老师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还是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和省作家协会会员,怪不得他博客里的图片和文字那么好呢。当知道他出版了散文集《月下小品》和长篇小说《侯景乱梁》时,心里忍不住暗暗叫好。文学创作是一件寂寞且枯燥的事儿,能坚持下来笔耕不辍的人少之又少。刘老师年近古稀,却不顾疲惫,执着于文字,他追求的不是所谓的名利,是内心深处的一片热土。用文字倾诉,也是对人生的最好诠释。
后来,我和刘老师见过几次面,都是在一些活动上偶然遇见的。因为爱好摄影,他脖子上总挂着一台相机,时不时举起来“咔嚓”一番。刘老师人长得精神,快人快语,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很好接触。有一次照合影,人多,不好取景,他突然一下躺在地上,滚了个半圈,侧卧着手举相机拍照。动作麻利,竟没有丝毫的犹豫,这让全场的人大为意外,一个劲地拍手叫好。那年,刘老师已经年过70岁了,为了拍好一张照片,还这样“卖命”,足见他是一个认真严谨,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再后来,又在他博客陆续看到了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图文,动辄几十张照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看下来就像跟着他旅游了一次,受益匪浅。刘老师古稀之年还到处游走,并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分享给大家,也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和心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最美的风景一直在书里,在路上,在心中。
近日,接到刘老师电话,说自己要把这些年写的小说结集一下,并嘱我写个序。读了他发过来的电子书稿,着实又让我吃了一惊,长长短短的小说,虽然发给我的仅仅是一部分,可也有十四五万字,真是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啊。他的小说分两大类,一类为当代题材,大多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直击社会的阴暗面。让读者透过文字的表面,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社会制度的本质,并为制度的健全和优越“刮骨疗毒”。另一类为历史小说,以周朝、南北朝、隋朝等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世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历史过往,让读者从这一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中看到家国兴亡的演变和社会乱象的根本所在。两大类小说,题材多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最能考验作者知识面的宽度。刘老师做到了,这宽度,是通过读书、学习、交流、行路等等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难能可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多年的刘老师没有把时间用在钓鱼打扑克上,而是不断地读书写作,并用相机记录生活,传递着正能量,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美的延伸的同时,也愉悦了他人,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啰嗦了这些,勉强为序吧。
2023年3月1日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