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迎强、苗婷婷结婚典礼友情摄影(下)

标签:
秦迎强苗婷婷婚庆典礼冠以喜宴喜桌礼仪关于合影目光图片 |
分类: 民风民俗 |
趁着发这一集的机会,我想谈两个为题,一个是喜宴“有序”地安排的问题,另一个是参与合影人的“目光”问题。
先谈前者:
这几年,由于摄影的关系,我对“喜桌”的座次十分在意,一旦宴席乱了座次,就觉得分管喜宴的管家(注意:我没有说“喜主”,我说的是“管家”)愚昧无知。譬如,前些年跟随送亲的队伍,到了安丘,那个喜宴是个典型的“大杂耍”,婚庆公司就像“民间耍猴”的,乌七八糟,毫无文雅可言;喜桌更是毫无秩序,让我们这些送亲的“女方亲友团”寻不着地方坐,只好胡乱就餐。从此,引起我对安丘民族文化传承的哀叹!
无独有偶,去年在安丘参加了一次文友网友聚会,又一次体验了一次毫无程序的“乱坐”,不但整个宴会厅乱坐,每一张桌也是乱坐。看来,这个安丘,不止经济落伍,文化也落后。
再看我们昌乐,不愧中华文明之邑,齐鲁文化之邦,座次分明,上下有序,去年,小儿媳的侄子(本人亲家的孙子)结婚,很满意喜宴的安排,这一次在“七星庄园”,又一次见到了令人满意的场面。
喜宴一般来说,都是安排在大酒店的,中间有一条婚庆典礼的神圣通道,通道的两侧是喜桌,这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坐的。当然,主要是安排好“第一桌”和“第二桌”,其余的可以不论(也不是完全不论,后边的有点儿乱,是“小节”)。
婚庆公司的主持人可以按现代规矩添加一些礼仪,但喜宴的座次,特别是“首席”和“二席”那是要按规矩的,绝对不可乱!
上席坐哪些宾客?自古以来,是新郎的舅舅。姥爷在,就是姥爷,但从一般民间礼仪上说,俗称“舅舅坐上席”。
说到这儿,还有件事儿,坐席的人,并不都是熟悉宴席规矩的,特别是女人。很有可能,自己坐了上席,还咕咕哝哝,嫌管家给安排“低”了位置。这就与“春节贴对联”一样,为什么许多人贴反了自己家的对联?根本原因就是他把自己当做“外人”了,他是“家主”,应该面朝外,左边是“东”,右边是“西”。而他将自己当成了外人,“左”与“右”正好反过来了。
再举个例子,古来皇帝“上朝”,“文东武西”,这个“东”与“西”,是皇帝为他的大臣设定的,是以皇帝的座位为基准的,皇帝坐北朝南,他的左面当然是东,右边当然是西。这个位置,并不是“臣子”看到的位置,臣子上朝时面对皇帝,看到的“左”是“西边”,看到的“右”是东边。
封建社会,“江山”是“皇帝”的,文臣武将也是皇帝的,都要按照皇帝的规矩分座次。
那么我们现在呢,中华民族的文化非常深厚,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才称得上华夏,有了这些传统,才称得上中国。否则,你就成了“外域夷人”了。
第一个问题,我说的太多了,敲打键盘,中指都麻酥酥的了(敲键盘用中指,是本人的习惯),第二个问题只能略略一说了。
会照相不是个小问题,是个素质问题,这个素质里也蕴含着对于合影的所有人的尊重,同样也是个很重要的规矩。人家都朝着摄影人看,偏偏你自己目光斜视,似乎“心不在焉”,说穿了,你这人就是不懂礼仪,没有合作精神,既不尊重与你一块儿合影的人,更不尊重摄影师(我说的摄影师是指别人,我仅仅是个摄影爱好者)。那你就是典型的“另类”。
这一篇文章,仅仅上传54幅,可我处理了不止54幅,那些“目光不和谐”的,基本上被我删除或者“留中不发”了。
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儿,去年去青州参加一项活动,本县就有一个这样的合影者,目光游移,我当时就琢磨,这个人是不自信呢还是“太自我”了?
好了,说的不少了,我的目的就是让所有参加合影的人听听我的意见,参考一下我的建议,今后或许能学到一点儿礼仪,今后也许会提升一下自己的素质涵养。学会自重,更学会尊重。其实,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弄懂了礼仪也就懂得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传统文化。
2023年3月3日上午至下午打草稿,随即发于
(图片都很大,上传很费劲儿,此文图片的注脚,没有特殊情况,不再打了)
这是“喜宴第一桌”,新郎的舅舅、舅母等。
这张喜桌安置得中规中矩。就是在这里。
我多年前就拜访过新娘姥爷的家,给新娘的姥爷拍过好几次照。
这位新娘的姥爷有福,过不几年,男外甥结婚,就是当然的首席了(喜桌换到那个位置)。
也算是很巧吧,刚刚拍完最重要的两张桌。我得赶紧的——
想说点儿北边的(我可没说哪一个乡镇),嘿嘿,算了。别糟蹋了这喜庆气氛。
可我临行前(出昌乐),拷进电脑的移动卡已经准备就绪,我要把所有图片拷入朋友的电脑的。
15点31分抵达颐和家园。
又忘记带我的老花眼镜了。电脑的设置不相同,叫来了晨阳,图片才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