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的另一面

标签:
士为知己者死的另一面荆轲与燕太子丹陈布雷与蒋介石钱穆与蒋介石杂谈 |
分类: 文辛随笔 |
按说,士为知己者死是个好传统,但也是个坏传统。本文想谈谈士为知己者死的坏传统,亦即题目中《“士为知己者死”的另一面》。
这个“知己”倘若是个在野的人物,那比较容易相处,但要是个在朝的人物就复杂了。要是“知己”成为帝王,就让人很难相处了。帝王怎会不知道文人这个毛病,所以也就有了礼贤下士的传统。帝王是想处理好政事的,但处理好处理不好,却不以帝王的愿望为转移的。事实上常有这样的事儿,那些以帝王为知己的人往往把事情办砸了,帝王也就不客气了,没达到“双赢”,反而两败俱伤……
文人是用笔说话的,只要能说话,就要说真话,否则就别说。千万不要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更不能说假话。即使得罪了有权者,也还要挺直那一身傲骨。
文人的毛病不少,但最要命的还在“士为知己者死”这一条。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未遇知己的时候,敢说话,有独立性,一旦遇到知己,就让人觉得变味了。
中国有一句话,“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可一旦找到这个买主,文人的那点儿独立性就没了。陈布雷(陈布雷也叫陈训恩,训恩是他的名,布雷是他的笔名)当年作为一位报人,是一枝犀利的好笔,后来做了“将大总统”的秘书,这枝笔就不灵了。陈布雷知道自己的处境,但他又旧文人“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不死又待如何?一九四八年选择了自杀,终年五十八岁(不到六十岁,或者不是“寿终正寝”,不能叫“享年”,只能叫“终年”)。直到死前,陈布雷还在《上总统书》中说:“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当,以其无负教诲。”
再聚一个例子,大学者钱穆,没遇到蒋介石之前,说话很直,自从在四川青木关与蒋委员长共进午餐后,说话就有了余地。我在这儿也是把蒋介石当做“帝王”了,帝王(皇帝)对某个文人好,当然是指望回报的,文人走投无路了,也就进入“士为知己者死”的“议程”了。
大到民国时的大文人陈布雷,小到如今为政府写东西的小文人,有哪个是敢说敢当的。记得有一年。县报某栏目某主编看中我一篇博客文章,但电话中又让我将“文革”那个词拿掉,我果断地回复“我的文章是写得实事儿,要是怕这怕那,就别发了!”但我也明白,彼此所处的背景不一样,人家有那份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2023年2月26日晚上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