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2022-06-05 16:55:00)
标签:

张家窝铺都姓张

一对青年夫妇

张继增先生的父母合影

我修改书稿的房舍还在

杂谈

分类: 昌乐村影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刘福新

进入张家窝铺,已经非常陌生,完全不像原来的模样,我惊叹。当然,我这惊叹不是指粉刷成白色的房屋外表,主要还是村庄的外观。记得离我修改书稿最近的张家窝铺东南部,是有一个很大的半月形空地,再往里走,有一个卖货物的门市部,然后才是南北街道。5月23日午后,要不是文友艾学梅非常清晰地说要到窝铺,真要到了这儿,还就是没有半点儿印象了。还不到二十年呀,变化如此之快!

简捷点儿吧。就说四件事儿:

第一件。我看到了一个大门,门楣有“拙匠工坊”四个字,左侧(西)还有“非请勿进 生态工作室”两行字,我当然不可造次,只在门外拍两幅树根类的景儿。

第二件,有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双胞胎,大大方方由我拍照。之后,我问男青年这个村子的姓氏,回答很干脆“都姓张”。其实,我不过问问而已,我的记忆中,这村子是都姓张,没有其它姓氏的。

第三件,我给这对年轻夫妇讲述了一件往事(是“往事”,不是“故事”),2005年,我携老伴还有孙子孙女逛沂山,在沂山神农阁宾馆,遇到了一个经理,就是张家窝铺的。但我没有立即说出这个经理的名字。(他叫张继增。是从《我的长篇历史小说赠书一览》中查到的)。不料,旁边一位老太太插言:“那是俺儿。”我吃一惊,心想,竟然这么巧,急忙给老太太拍照,我又问:“你老伴呢,我想给你们拍个合影。”老太太很高兴,叫老伴去了。原来就在西边一个大门洞里打扑克。一边拍照,一边回忆往事,我对两位老人说:“您的儿子很念乡情,从我的书里,知道我在这儿改书稿,饭钱都不要了……”

第四件,我修改书稿的“渔业大队”,前院已经拆光了,但我修改书稿的后院还在。还有屋后那一大片芋头田,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了。

总而言之,今年5月23日的窝铺和渔业大队的拜访,令我很满意,这得感谢文友艾学梅。她充分利用了午后时间,拉我到窝铺,可见,她对我的新浪博客文章多么熟悉!对我的心情琢磨的多么到位!待到回到白塔宾馆,已经15点54分,她回临朐辛寨女儿家的原定时间已经超了……

本文特地在图片后边附上一篇旧作《马头山寻古》,借此回复我的老友昌乐融媒集团工会主席刘福章,他在微信圈里问“张林红叶锁单柴”的典故,我也是遍查网络而不得,心想是否与本人写的这一段有关?“渔业大队小秀才王培杰不止一次对我谈起张家大林的故事:林子里有棵几个人才能合围的大柏树,树上有个一米厚两米长的蜂窝,凡不属张姓的人近前,便蜂涌而出,蛰得人抱头而窜,除了看林人和张氏祭祀时,外姓人莫敢至此。”(见图片下边的文章)

2022年6月5日下午匆稿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22年05月23日15点15分。

一个很有特色的标示牌上写着四个字——“生态卧铺”。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我看到了一个大门,门楣有“拙匠工坊”四个字,左侧(西)还有“非请勿进 生态工作室”两行字,我当然不可造次,只在门外拍两幅树根类的景儿。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壁画。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征得同意后,拍照。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导游图。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有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双胞胎,大大方方由我拍照。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之后,我问男青年这个村子的姓氏,回答很干脆“都姓张”。其实,我不过问问而已,我的记忆中,这村子是都姓张,没有其它姓氏的。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我给这对年轻夫妇讲述了一件往事(是“往事”,不是“故事”),2005年,我携老伴还有孙子孙女逛沂山,在沂山神农阁宾馆,遇到了一个经理,就是张家窝铺的。但我没有立即说出这个经理的名字。(他叫张继增。是从《我的长篇历史小说赠书一览》中查到的)。不料,旁边一位老太太插言:“那是俺儿。”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这就是沂山神农阁经理张继增父母的家。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我吃一惊,心想,竟然这么巧,急忙给老太太拍照,我又问:“你老伴呢,我想给你们拍个合影。”老太太很高兴,叫老伴去了。原来就在西边一个大门洞里打扑克。一边拍照,一边回忆往事,我对两位老人说:“您的儿子很念乡情,从我的书里,知道我在这儿改书稿,饭钱都不要了……”

这一幅作“压题图片”了。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我修改书稿的大门上着锁。

就在这个大门内外,我接待过不少教育界、文化界、行政界朋友。特别是我的恩师曹一民曾在当时白塔镇书记秦华武陪同下,过来看我,让我激动不已!

清楚记得这个大门外有一排合欢树,我在这儿暂住时,合欢花儿开得很欢实。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我修改书稿的“渔业大队”,前院已经拆光了,但我修改书稿的后院还在。

(这一幅已经不能作“压题图片”了)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还有这一大片芋头田,我在这儿同青蛙鸣唱。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了。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这就是前院。已经拆完了。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我在后院修改书稿时,是没有人到我的临时书房兼宿舍的,只有厨房王师傅是个例外,因为他要喊我吃饭。这个前院是活动的中心,吃饭、喝酒、下象棋、拉呱……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车往回走。拍这个广场。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这个广场的位置,大致就在“渔业大队”的西北不远处。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啊,叫“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这儿还有个“高崖水库陈列馆”。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张家窝铺,魂牵梦绕十九年(下)--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今年5月23日的窝铺和渔业大队的拜访,令我很满意,这得感谢文友艾学梅。她充分利用了午后时间,拉我到窝铺,可见,她对我的新浪博客文章多么熟悉!对我的心情琢磨的多么到位!待到回到白塔宾馆,已经15点54分,她回临朐辛寨女儿家的原定时间已经超了……



    附旧作:马头山寻古

临时书斋设在渔业大队后院,出院门不远便是窝铺村,听渔业大队的人说,这里好多村叫窝铺。窝铺是1959年修高崖水库时搬迁上来的,因人口众多,已散居于白塔镇一带。

迁上来的就在眼前,但早先的窝铺村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叫窝铺呢?我隐隐感到,村庄的每一个隙缝里都爬满故事。大地上坐着、蹲着,还有因建水库、从全局着眼、毅然决然而又恋恋不舍离开故土的村庄,就像院门口坐着抽着长烟锅的老人,只要说一句话,就能把所有的沧桑碰响。是啊,随便一唠一碰、一聊一嗑都是世事沧桑的鸣响。

到这儿最早听说的故事是窝铺村、张氏墓林及马头山,特别由大队“小秀才”王培杰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后,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片神秘的历史图景……我想,大凡神奇之境,总有美丽的传说。于是,来到的第四天,特地早起,顺着水库边小路向南溜达。走了约半里路,一条深深的渠道横在面前。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正在高高的渠顶刨坑,我上前搭讪:“大爷,起这么早啊?”“老了,觉少了,一明天就困不着了。”“您老在种什么呢?”“点绿豆哪!”

大爷很好客,很具备昌乐南乡人的品格和脾性。他问我是哪里人,为何一大早也到这儿来了。我指指渔业大队那座院落说:“我住那儿,到这儿改稿子来了。图得是你们这里山清水秀,有灵气啊!”,大爷耳朵有点背,用右手遮着耳轮使劲地听,也许前面的话根本没听清,可“这儿有灵气”的话,他却听扎实了。“对对对,这里有灵气——有灵气!自古以来,这儿就是好风水。”

大爷招呼我上了渠顶,指着南边约三四里的一座山说:“你看那儿,那山叫马头山,山东边早先有片林子,叫张家大林,是我们祖上的墓田哪。有五六亩地大哩。“

另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渠边干活,听后笑了起来。我问那对夫妇何故发笑,他们说:“何止五六亩,五六十亩还大得多呢!

“马头山为何不长树?”我不解地问。“水大的时候,马头山全被淹没在水中,树咋长得起来?你不见这几天下大雨,水都到山半腰了,要再这么下,马头山就又看不到了。”

隔日,沐着蒙蒙细雨,我又到了那渠顶,极力凝望马头山,果然只留下山尖了。它在我眼中,仿佛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实在是库区一个神秘的长篇……我问再一次相遇的那对中年夫妇,“听说张家大林一年三大祭,是吗?”

“当然了,清明、十月初一、阴历年前都要祭的,可不是一般的祭,用的是整牛、整猪、整羊呢!我们祖上出了个清官,有皇帝圣旨……”

我对窝铺、马头山、张家大林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心里想弄个究竟,便不断地向渔业大队及周围村人打听,尽管只是利用改写书稿的休息时间,却也知道了不少。

马头山,位于新窝铺村东南,可原来是在窝铺村正南的,旧窝铺如今早已静静地躺在水中了。据传,明朝初年大移民,张姓祖先从河北赤间府迁居于此。因马头山地形奇特,风水好,而被选做张氏墓地。时有术士称:马头山如能饮到汶河水,该地可出‘斗米之官’。到清朝乾隆年间,该村果然出了一名县官叫张选,任黄河边一贫困县的县令,在任期间,甚得民心,又因乾隆帝南下经其辖区,张选怕大水惊了圣驾,就动员民众沿黄河植桑,并迁商贾沿河经营买卖,皇上安然路过径到抚台衙门。等到皇上听完抚台禀报,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没见黄河发洪水呢?又听府台禀报了张选的卓越政绩,乾隆帝大悦,当时已有了提拔之意。

再说马头山,恰有南方术士经此,见马头山如昂首欲奔之骏马,直冲汶水,张家大林依马背而建,实为宝地,已知村中已有或以后会不断有能人出现,心下生妒,便巧言惑众,说“马头山乃村中一大害,如不破之,后患无穷。”村民听术士言,遂将马头山拦腰截为两段。

回头再说张选。乾隆皇帝回京,突然想起此人,下令调入都城,准备越次提拔;但张选接旨后,误以为自己弄虚作假、欺瞒皇上,皇上要治他的罪。为了家族不受牵连,竟坠金而死。皇上接信后,十分悲痛,下诏厚葬张选于张氏墓地,命官府立了政绩碑,树了旗杆。还下旨:凡经此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宠荣。允其每年三次大祭……

渔业大队“小秀才”王培杰不止一次对我谈起张家大林的故事:林子里有棵几个人才能合围的大柏树,树上有个一米厚两米长的蜂窝,凡不属张姓的人近前,便蜂涌而出,蛰得人抱头而窜,除了看林人和张氏祭祀时,外姓人莫敢至此。我开玩笑说,“那你们姓王的祖先是不敢近前的了!”他也诙谐地答:“我想是吧!”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眼前出现了一大片葱葱茏茏的树林。这片婆娑摇曳、密密层层的树叶是由嫩绿、浅绿、深绿、墨绿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墓林由于守林人的尽职尽责,长得十分茂盛,很招鸟儿蜂儿喜欢,它们在林中飞来飞去,觅食嬉戏,筑巢搭窠,繁衍后代,所以能有一米厚两米长的蜂窝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日,歇了笔,执意驾船去看马头山。张大队长拗不过我,就同意了。我先上了船,两个队员双手轻轻一推,接着一跃弹起,魁梧的身子早轻盈地落到了船上。

水库里布满养鱼区,不得不绕开前进。嗅一嗅湖风,像龙宫八百年醇酒,听一听水声,像欢乐的莺啼。夕阳洒在船上,湖水推曳着,微风抚摩着,仿佛仙女纤纤细指轻轻触着头发,不经意间扣动了心弦。

湖水中看马头山,实在太平常了,驾船的两个队员 有些不解,“山秃秃的,看什么呢?”“张家大林大约在什么位置?”“是在我们这船所在的地方吧?”一陪同者似是回答我又像是自言自语。“这里湮没还不到50 年呀,如果我们忘了,那我们再往后的人呢。”我不禁叹了口气。这里的山水草木都似历史的遗物与回音横亘在时间的长河里,虽然我不姓张,也不出生在这儿;但这儿曾飘荡过多少历史的风雨,孕育过多少文化底蕴,碰响过多少雄壮的悲歌,滋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回忆与深思啊!

待我们正要划船离去,一只个头特大的红蜻蜓闯入眼帘,跌跌撞撞掠水而来。我开始为它担忧,旋见它又振作羽翼掠水蹒跚而去……我略有点自惭地注视它的行踪。而今的窝铺人,而今的张氏后代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希望湮没后的神奇之地会再创一个奇迹。库水滋润着古营丘的大地,供应着下游众多人口的饮用,也嬗递着古代人民的自强不息。顺着这思路远眺,遍布库区的芋头连接到天边,大车小辆络绎不绝,高产优质的芋头已经刨挖和出售了。窝铺人笑了,我也禁不住笑了。

归。诗意蓦然涌上心头,于是挥笔留下了一首七绝:

一舟直赴马头山,欲寻灵感载满船。前景旧踪两相叹,幸能怡悦古风前。

      写于2003920

       刊于《宝石城文艺》2006年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