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马头山寻古

(2021-03-09 07:52:51)
标签:

张氏墓林与马头山

马头山饮到汶河水

能出斗米之官

驾船去寻马头山

文化

分类: 文辛散文

                              (散文)马头山寻古

                                              (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此图片来自网络)

                                        (散文)马头山寻古


                                          刘福新

  

  临时书斋设在渔业大队后院,出院门不远便是窝铺村,听渔业大队的人说,这里好多村叫窝铺。窝铺是1959年修高崖水库时搬迁上来的,因人口众多,已散居于白塔镇一带。

迁上来的就在眼前,但早先的窝铺村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叫窝铺呢?我隐隐感到,村庄的每一个隙缝里都爬满故事。大地上坐着、蹲着,还有因建水库、从全局着眼、毅然决然而又恋恋不舍离开故土的村庄,就像院门口坐着抽着长烟锅的老人,只要说一句话,就能把所有的沧桑碰响。是啊,随便一唠一碰、一聊一嗑都是世事沧桑的鸣响。

到这儿最早听说的故事是窝铺村、张氏墓林及马头山,特别由大队“小秀才”王培杰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后,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片神秘的历史图景……我想,大凡神奇之境,总有美丽的传说。于是,来到的第四天,特地早起,顺着水库边小路向南溜达。走了约半里路,一条深深的渠道横在面前。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正在高高的渠顶刨坑,我上前搭讪:“大爷,起这么早啊?”“老了,觉少了,一明天就困不着了。”“您老在种什么呢?”“点绿豆哪!”

大爷很好客,很具备昌乐南乡人的品格和脾性。他问我是哪里人,为何一大早也到这儿来了。我指指渔业大队那座院落说:“我住那儿,到这儿改稿子来了。图得是你们这里山清水秀,有灵气啊!”,大爷耳朵有点背,用右手遮着耳轮使劲地听,也许前面的话根本没听清,可“这儿有灵气”的话,他却听扎实了。“对对对,这里有灵气——有灵气!自古以来,这儿就是好风水。”

大爷招呼我上了渠顶,指着南边约三四里的一座山说:“你看那儿,那山叫马头山,山东边早先有片林子,叫张家大林,是我们祖上的墓田哪。有五六亩地大哩。“

另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渠边干活,听后笑了起来。我问那对夫妇何故发笑,他们说:“何止五六亩,五六十亩还大得多呢!

“马头山为何不长树?”我不解地问。“水大的时候,马头山全被淹没在水中,树咋长得起来?你不见这几天下大雨,水都到山半腰了,要再这么下,马头山就又看不到了。”

隔日,沐着蒙蒙细雨,我又到了那渠顶,极力凝望马头山,果然只留下山尖了。它在我眼中,仿佛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实在是库区一个神秘的长篇……我问再一次相遇的那对中年夫妇,“听说张家大林一年三大祭,是吗?”

“当然了,清明、十月初一、阴历年前都要祭的,可不是一般的祭,用的是整牛、整猪、整羊呢!我们祖上出了个清官,有皇帝圣旨……”

我对窝铺、马头山、张家大林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心里想弄个究竟,便不断地向渔业大队及周围村人打听,尽管只是利用改写书稿的休息时间,却也知道了不少。

马头山,位于新窝铺村东南,可原来是在窝铺村正南的,旧窝铺如今早已静静地躺在水中了。据传,明朝初年大移民,张姓祖先从河北赤间府迁居于此。因马头山地形奇特,风水好,而被选做张氏墓地。时有术士称:马头山如能饮到汶河水,该地可出‘斗米之官’。到清朝乾隆年间,该村果然出了一名县官叫张选,任黄河边一贫困县的县令,在任期间,甚得民心,又因乾隆帝南下经其辖区,张选怕大水惊了圣驾,就动员民众沿黄河植桑,并迁商贾沿河经营买卖,皇上安然路过径到抚台衙门。等到皇上听完抚台禀报,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没见黄河发洪水呢?又听府台禀报了张选的卓越政绩,乾隆帝大悦,当时已有了提拔之意。

     再说马头山,恰有南方术士经此,见马头山如昂首欲奔之骏马,直冲汶水,张家大林依马背而建,实为宝地,已知村中已有或以后会不断有能人出现,心下生妒,便巧言惑众,说“马头山乃村中一大害,如不破之,后患无穷。”村民听术士言,遂将马头山拦腰截为两段。

回头再说张选。乾隆皇帝回京,突然想起此人,下令调入都城,准备越次提拔;但张选接旨后,误以为自己弄虚作假、欺瞒皇上,皇上要治他的罪。为了家族不受牵连,竟坠金而死。皇上接信后,十分悲痛,下诏厚葬张选于张氏墓地,命官府立了政绩碑,树了旗杆。还下旨:凡经此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宠荣。允其每年三次大祭……

渔业大队“小秀才”王培杰不止一次对我谈起张家大林的故事:林子里有棵几个人才能合围的大柏树,树上有个一米厚两米长的蜂窝,凡不属张姓的人近前,便蜂涌而出,蛰得人抱头而窜,除了看林人和张氏祭祀时,外姓人莫敢至此。我开玩笑说,“那你们姓王的祖先是不敢近前的了!”他也诙谐地答:“我想是吧!”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眼前出现了一大片葱葱茏茏的树林。这片婆娑摇曳、密密层层的树叶是由嫩绿、浅绿、深绿、墨绿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墓林由于守林人的尽职尽责,长得十分茂盛,很招鸟儿蜂儿喜欢,它们在林中飞来飞去,觅食嬉戏,筑巢搭窠,繁衍后代,所以能有一米厚两米长的蜂窝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日,歇了笔,执意驾船去看马头山。张大队长拗不过我,就同意了。我先上了船,两个队员双手轻轻一推,接着一跃弹起,魁梧的身子早轻盈地落到了船上。

     水库里布满养鱼区,不得不绕开前进。嗅一嗅湖风,像龙宫八百年醇酒,听一听水声,像欢乐的莺啼。夕阳洒在船上,湖水推曳着,微风抚摩着,仿佛仙女纤纤细指轻轻触着头发,不经意间扣动了心弦。

湖水中看马头山,实在太平常了,驾船的两个队员 有些不解,“山秃秃的,看什么呢?”

“张家大林大约在什么位置?”

“是在我们这船所在的地方吧?”

一陪同者似是回答我又像是自言自语。“

这里湮没还不到50 年呀,如果我们忘了,那我们再往后的人呢。”我不禁叹了口气。这里的山水草木都似历史的遗物与回音横亘在时间的长河里,虽然我不姓张,也不出生在这儿;但这儿曾飘荡过多少历史的风雨,孕育过多少文化底蕴,碰响过多少雄壮的悲歌,滋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回忆与深思啊!

待我们正要划船离去,一只个头特大的红蜻蜓闯入眼帘,跌跌撞撞掠水而来。我开始为它担忧,旋见它又振作羽翼掠水蹒跚而去……我略有点自惭地注视它的行踪。而今的窝铺人,而今的张氏后代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希望湮没后的神奇之地会再创一个奇迹。库水滋润着古营丘的大地,供应着下游众多人口的饮用,也嬗递着古代人民的自强不息。顺着这思路远眺,遍布库区的芋头连接到天边,大车小辆络绎不绝,高产优质的芋头已经刨挖和出售了。窝铺人笑了,我也禁不住笑了。

归。诗意蓦然涌上心头,于是挥笔留下了一首七绝: 

一舟直赴马头山,欲寻灵感载满船。前景旧踪两相叹,幸能怡悦古风前。

             写于2003920

               刊于《宝石城文艺》2006年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