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乡村)刘家沟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

标签:
刘家沟真名南刘家沟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抗战时的昌乐中学炮火中的刘家沟办学教育 |
分类: 昌乐村影 |

关于“刘家沟”这个村名,我先解释一下:这个村名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南刘家沟”。行政隶属鄌郚镇,位于镇境西部(鄌郚镇没有扩展时是南部)。明朝中期,刘姓自南张庄迁此立村。因此地已有刘家沟,依照方位和地势,与姓氏结合,取名南刘家沟。但民国时期习惯称为刘家沟。
(东刘家沟立村早于南刘家沟,是明朝初年从河北枣强迁入的)
本人在《这个村庄叫司马沟,它与抗战时期的“省立昌乐中学”紧密相关》一文中,曾有这么三段话:
“……建校刚刚两三个月,就遭受到日寇的疯狂进攻——惨痛的“四一三战役”,昌乐精华,几付之一炬,昌中这个初生的婴儿也不幸夭折了,直到四个月以后,它才又在鄌郚镇属的刘家沟复校。”
“刘家沟时代的昌中,仍是多灾多难的。一个月内,我们的校舍被日本鬼子烧毁过三次。课桌椅也被烧光了,学生们都准备图板马踏,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李卷捆好,有时并带在身边,准备一有警报就跑,警报过了马上就再上课。我班毕业纪念歌的第一句就是“炮声书声相和,崎岖奔波”,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省立昌乐中学、动委会以及电话总机设在刘家沟。看来张天佐应付日本鬼子的扫荡还是慎重考虑的。这几个“沟”地形复杂,又处在“三县交界”(昌乐、临朐、安丘),一旦鬼子来袭,一会儿就跑出昌乐县境了。”
而在9月3日发布的《为纪念抗日战胜利75周年,我到司马沟一带采访抗战时期“昌乐中学”等旧址》一文中,我利用图片注脚写下了比较长的几段话,此次发文,也放在图片下边。
发完这一集,我的9月3日乡村采风文章就结束了,借着新浪博客这个网络平台,我由衷地感谢同姓文友的无私支援,由衷地感谢司马沟支书我的同族弟弟刘恩高,同时感谢在我采风中帮助过我的农村朋友,还要感谢本地与外地网友对敝文的关注……






《为纪念抗日战胜利75周年,我到司马沟一带采访抗战时期“昌乐中学”等旧址》
图33、资料一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1月,县长张天佐在时马乡刘家沟建筑新校舍,县中又于当年迁至刘家沟复课。同年12月4日在刘家沟招收初中、简师各一个班,连同原有的两个班,共四个班,于12月21日正式开课。
校长杜晓初调任昌乐县建设科长,刘裕坤先生再次接任校长。
可恶的日寇烧杀掳掠,刘家沟复课后月余,学校就遭到了日寇的第一次焚烧。1941年1月16日,校舍化为灰烬。学校只得西迁时马东南的司马沟村。4月,日寇铁蹄踏进临朐县柳山寨,因司马沟与柳山寨只有几里地,学校又被迫迁至杨家庄子上课。6月,刘家沟校舍修葺竣工,师生回迁。同年10月10日,日寇再次进犯刘家沟,新校舍再次化为焦土。因民众办学心切,又将校舍重新修葺。1942年9月,日寇在鄌郚建立据点,修筑了炮楼,刘家沟校舍第三次被日寇焚毁。学校被迫解散。
老校友李云汉在回忆刘家沟时的情况时写道:“刘家沟时代的昌中,仍是多灾多难的。我们的校舍曾被日本鬼子烧毁三次,课桌椅也被烧光了,随时带在身边,准备一有警报就跑,警报过去了,马上就去上课。我班毕业纪念留言的第一句就是‘炮声书声相合,崎岖奔波’,这话正是当时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
资料二
1941年3月搬迁刘家沟,时间不足三年,但一所初具规模、集中体现战时教育特色的初级中学业已形成.属于抗日战争前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体系。
1939年下半年,昌乐局势又恢复了平静,还在来家沟设立了高级补习班。
1940年到1941年间,张天佐在刘家沟后山东坡,先后筑起了四排土坯草房,每排七大间,两头是教室,当中一大间作办公室,1941年正月昌乐中学正式开学。刘厚民任校长,教务主任是周湘璞。招收一个初中班和一个师范班,简称为“中一级”和“师一级”,师一是二年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1942年正月,又招收了两级学生,是为中二级和师二级。
1941年腊月,日寇以大兵力扫荡沂蒙山区,位于安丘的第八联合中学校舍被鬼子焚毁,两个年级于1942年春并入刘家沟学校,称为中三级、中四级。昌乐中学到此已是四个年级、六个班。在八联中的霍梓坡、吕圣舆、亓曜文、田济臣、滕化文、赵立文等五位老师也来到了刘家沟。不久,刘厚民校长调县府任科长,霍树楠出任校长。
1942年夏,中三级毕业,接着中五级和师三级新生入校。同时,又招收了一个高中班,从此昌中有了高中部。1942年7月,奉山东省教育厅之令,改校名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管辖权隶属省教育厅。至此,省立昌乐中学发展为一所省属完全中学。
招生考试结束离开学还有二十多天,日寇又来扫荡,在郑家庄、钟家庄的县府机关住房被焚烧,在刘家沟的昌中校舍又一次化为灰烬。
——以上摘自卢瑞凯的《在流亡中成长》。但采访人是我,整理者也是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