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柳山顶行政隶属临朐县位于柳山中间的盆地底穿红背心的帅哥102岁的老太太图片 |
分类: 旅迹苔痕 |
我之前发布的两篇文章都与此文有关,一篇是《为纪念抗日战胜利75周年,我到司马沟一带采访抗战时期“昌乐中学”等旧址》,是今年9月3日深夜发布的,内中的图24到图29是柳山顶这个村庄的;另一篇是《(游记)昌乐与临朐之间有座界山,这座界山叫柳山》,昨天(2020年10月12日)刚过零点后发布的,其中的第十一自然段和第十七自然段与本文紧密相关。
进入柳山顶这个村庄采风,完全得益于同姓文友的灵活创意,一来他对这个“深山中的村落”非常熟悉,二来,他对这儿的文学创意早就萌发了。故而,他用智慧引领我上了柳山后,接着又进了柳山中间的这个“小盆地”。
首先说明的是:柳山顶这个村庄不属于昌乐县,而是属于临朐县。我的采风已经跨越了昌乐县境。以前我在临朐县采风不少,那是“孤立”的,但这次不同,这次的大背景是采访昌乐县的时马和几个“村名里有沟”的村庄,而且与抗战时期的“省立昌乐中学”有关。
既然想到了战争年代,不禁突发奇想,“省立昌乐中学”的学生如果藏于此山凹中,日寇再怎么扫荡也寻不到这儿,民国时期县长张天佐在司马沟(司马沟就在柳山北侧)、敢家沟、刘家沟(敢家沟和刘家沟在柳山东侧吧)办学,真还就是动了脑子!
观察此处的地形地貌,有柳山和几个没有名字的山头,还有孟津河水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为农耕文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水也有无情的一面,那就是洪水泛滥带来的灾难。而山则是洪水泛滥时能为人们提供的最好避难所。柳山上的泉水可以解决灾民的饮水之需,山上的野果野兔可以解决灾民的充饥之急,周围高中间低的“天然寨”地形又极其益于灾民的居住,后来柳山中间的山凹中形成的山顶村,大概就是个别避难者不愿意离去而定居下来形成的小山村吧?
今天,山外的世界更精彩,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山里,现在的山顶村只剩下不足十户人家 ,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养几只羊和鸡,种点菜和粮,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又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然了,在外边闯荡的年轻人也想念柳山顶的老家,一进柳山顶村口(南口),我们就遇到里一个男青年,这帅哥身穿红背心,很大方,聊起来,他如今就在我们昌乐县城居住,他所住的小区就在昌乐长途客运站的北邻,叫“龙腾金都”,与我所住的上海花园小区里的很近,可我对这个“龙腾金都”的小区名字还比较生疏……我曾拍过,已淡忘了……
令我高兴的是,在同姓文友的推荐下,我们进了一个宅院,一位走闺女家的老太太今年已是102岁,过百的高龄,面容红润,从容对话,起坐自如,让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耳不聋眼不花,搭着二郎腿,这般麻利的身子,着实让我吃惊!我恍如进里神仙谷见到了老神仙!
柳山的美在于它“济难扶困“的善良美。据老人们讲,在上世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山下几个村的村民都要靠着柳山救命呢!那时候一年有限的口粮最多勉强支撑到过冬,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都解不开锅了。柳山上漫山遍野的槐树,还有零星长着的榆树,野菜有苦菜子、荠荠菜、福子苗、扁扁叶、芦菇嘴、茅草根等等,都成了人们采摘的宝贝。那个年代,柳山为四周饥肠辘辘的村民,慷慨地奉献着自己。我想柳山顶这个深藏在小盆地底部的村落,也作出了不小的奉献吧?
2020年10月12日深夜草稿,并发布于我的新浪博客。
这是“柳山顶村1号”

我不禁连连称赞:柳山顶端的是美!
我在上一篇博文中提到里《水浒传》,提到里花容镇守的清风寨,虽然还不曾考证凿凿,但这个传说也让我神飞神驰了。







这个村庄照样有故事,但仅仅路过,车里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