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里且徐行,民族魂中铸长城(“河北之旅”之一百零一)

标签:
山海关里且徐行民族魂中铸长城河北之旅一百零一从抗疫想到的旅游 |
山海关里且徐行,民族魂中铸长城(“河北之旅”之一百零一)
记得2010年我曾写了篇随笔,题目是《何妨吟啸且徐行》,题目取自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词牌名,苏词可谓定风波之代表作。全词不载,另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是牢牢记住了。因为“一蓑烟雨任平生”很符合本人的经历。
且慢,解读苏词不是本文的目的,我的片子是拍山海关的傍晚时分。
在山海关跑了整整一天,我还余兴未尽,老伴早已疲累不堪,因为她拖着个病身子。哪儿也不去了,沿着南大街回旅馆吧。所以,任情游览豪放“吟啸”不得,唯独“徐行”可用之。
徐行途中,景儿当然是要拍的,不过,已经很粗糙了。图片注脚里有,正文亦不赘。
且慢,拍山海关的傍晚时分也不是本文目的,此文的目的如下:
快要离开山海关了,而且山海关于我,是两次参拜,换句话说,是再次访问。既然来了两次,对于长城我想说几句:尽管长城是世界奇迹,但从建筑物本身却又争论纷纭,其主要问题是,这万里长城起没起到作用?
长城当年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防御敌人吗?纵观历史,它并没有能遏止外族的入侵,金国的兀术从这里长驱直入,将赵宋王朝从汴京赶到了临安(杭州),半壁江山易手;成吉思汗的铁骑从这里跨过高高的城墙,占据了整个中国;女真族又从这里入关,把汉族统治者赶下了金銮殿,他们坐了近三百年;继而是日本侵略者从这里侵占了华北乃至大半个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深刻的!
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民族魄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城!譬如目前的抗疫——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民族魂铸成的万里长城。这个长城不是在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而是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
【注脚选】
参观完“王家大院”后的第一幅图片。这条巷子仍然是“东三条”。
这个牌子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标注着“总兵府位于山海关古城西大街”。我特别想去看看!
在山海关跑了整整一天,我还余兴未尽,老伴早已疲累不堪,因为她拖着个病身子。哪儿也不去了,沿着南大街回旅馆吧。所以,任情游览豪放“吟啸”不得,唯独“徐行”可用之。
——见《正文》第三自然段
此时是15点45分。
也就是说,我与老伴已经到了南城墙了。
从百度搜索兴隆街:该街建于1934-1935年间,此街来往行人较多,商店买卖兴隆,故得名兴隆街。
这条东西向的巷子,我拍下了一位卖“东北菸”的老年人。
我手一指:“我老伴在南墙根。”
老伴不会对焦。能拍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边走边拍。这是“百商商贸城”。
就数着这一幅清晰了,选作“压题图片”了。
此时是16点57分。
附:本人编辑与整合的“总兵”与“总兵府”资料:
山海关总兵府:山海关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设山海关总兵一职,历23任总兵。如果说山海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山海关总兵府就是这座堡垒的指挥中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不尽的名人传奇,23任总兵官、兵部尚书袁崇焕、名将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等,都在这里留下过不可磨灭的足迹,诸多决定历史的重大事件均在此处谋划运筹。
山海关总兵府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内古城西大街16号,是一个山海关旅游景点中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综合文化旅游景区,同事也是一座包罗历史与现代、融汇游览与体验、兼顾文化与游乐、适宜国人与外宾的大型复合式旅游景区。
山海关总兵府以明代山海镇总兵府为主体,以总兵府周边十二生肖太岁院、大悲院、孔庙、关帝庙等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构件为辅助,以龙城大酒楼、龙城大戏院、豪华四合院宾馆等场所为接待服务设施。
总兵府衙署是景区的核心,左右两侧由八套豪华四合院宾馆四合院相拱卫,中间部分为衙署主体,由南至北分别为府前街、牌坊、影壁、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23任总兵祠堂等 衙署建筑,最北侧为二堂、三堂文物保护遗址,遗址两侧为6座明末著名战役纪念馆。
我想查一查山海关总兵府与宁海城守备署的关系,可查不到。只能从我案头的《中国历代官职词典》中查了。(见《中国历代官职词典》第85页)
总兵:亦称总兵官或总镇。明朝派遣出征军,始设总兵官以及副总兵官。其后,因军务繁忙,遂以总兵官负责军队的统辖和镇守。不久,成为一方的武官要职。总兵,即总兵官的简称。副总兵官亦称副将。清仿明制……总兵指挥的军队称镇,副将指挥的军队称协拍;故俗称总兵为总镇,副将为协镇。
这个词条仍然没有说明总兵是几品官?与山海关老龙头的宁海城守备署正官是什么关系?
从百度查明朝总兵官是几品官?据百度搜索:
明朝的总兵我国明朝时为了加强边界的防守,专门设计了一个职衔,这就是总兵。明朝时期,总兵的工作就是守卫边疆,直接又皇帝掌握兵权,每次遇到战事的话就需要当地官员向皇帝上书。只有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总兵才能带领军队进行出征。
明朝时设立的总兵官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担任。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明初至明中叶﹐文武并重﹐总兵官颇有权势。但明末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总兵官地位显著下降。
但不管如何下降,总兵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天高皇帝远”。
据《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到了清朝中期,总兵这个官职有了品级,受提督的领导,品级是正二品。倘若详细点儿说:清兵入关之后,并没有废除这个职衔,而且还让这个职位有了品级,据说这在当时算得上正二品。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职位,我们可以拿现代的军事来进行比较,这个职位相当于军分区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