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天宁寺暨凌霄塔(“河北之旅”之十七)
标签:
正定天宁寺天宁寺凌霄塔天宁寺的历史简介这一集手机拍摄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2019年9月26日这一天,天气状况与空气质量都不错,只是因为我的数码相机“罢工”,以及老伴在行进路线问题上的执拗,致使游览心情不畅。可我的旅行时间是有局限的,大凡稍近的景点也就捎带上了,乘公交车到了天宁寺,忘记吃没吃午饭了(图片里寻不到),但已到午时了,我由外到内开始拍片。
正定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1111——1118)始称天宁寺,与寺内的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860——874)。当时规模很大,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民国初年,寺院遭厄,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图片,相机的执拗与人差不多,不愿为我服务,手机担负了全部拍片任务。不过,这组图片还勉强说得过去。
拍于11点46分。
我为要记下时间?因为手机拍的图片弄进电脑,次序完全打乱了,需要逐个地查时间。(我不愿用手机拍照,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博文上传了这幅图片。这篇博文是“重发”。
这是第二幅重发的图片(上集中已传),为什么再一次上传,为了图片的连续性。
这就是凌霄塔。
拍于12点30分。
这一幅作“压题图片”了。
附一:用“百度”下载的凌霄塔文字资料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凌霄塔外观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设门、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可以登临远眺。由第一层进东、西、南三门可至塔心室。进北门沿阶梯可登临顶层,纵览古城壮丽景色。因其是古时正定的制高点,此处的胜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
凌霄塔自清早期重修后近三百年间一直未进行过维修,到我国解放时已残破不堪,尤其是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后,毁坏更甚,塔刹坠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于1982年进行了落架重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