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019-07-31 10:23:58)
标签:

从武昌去镇江

湖北旅游路线三次改动

湖北没能拍够

去镇江的动机

旅游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刘福新

 

这一篇涉及到两个省(湖北、江苏),考虑再三,还是放在“湖北旅游札记系列”吧。再者,图片只牵扯武昌到镇江途中的,镇江图片不在内。

总感到在湖北的时间短了点儿,游览的景点(特别是人文景点)少了点儿,这事儿很明白,老伴身体欠佳,凡是有山的地方都不能去(我是想去),譬如武当山,譬如神农架,两大梦寐以求的景点退出了我的旅游攻略。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插图一

    再以后,在荆州,数码相机障碍,与湖北荆州一江之隔的湖南岳阳又从计划里取消了,随之湖北的赤壁也无法前往。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插图二

即使到了湖北省的省会武汉,也只是局限于武昌一带活动,对面汉阳所辖的龟山都没有游览。而我对龟山的期望度特别高!幼年时看了一本连环画《游龟山》,故事细节迄今犹记。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插图三

每到一地,老伴就嘟囔着“想家了,回去吧”,让我如何静下心来旅游?自忖:不论如何,反正这块地儿我来过了,也不遗憾了。其实,我知道,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既然老伴不想待了,那就走吧——且慢——与老伴商议好——去江苏镇江。

手机百度搜索,武昌火车站,没有去镇江的车;宏基客运站(北站),也没有去镇江的。必须去汉口火车站。乘坐公交10路去汉口火车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乘坐10路公交车,竟然又转回了首义路。途中再次望着熟悉的红楼、黄鹤楼,所拍都是阴霾天,是我对不起武汉了……车朝北走,又朝西,过了龟山是汉水桥……

动车上,拍下了熟悉的六安,这个大别山西部边缘的城市一直在我的心里……

动车里,用手机百度查镇江梦溪园——这是我与老伴第二次去江苏镇江——我们的目的就是看梦溪园——我给孙子刘梦溪的起名就缘于镇江梦溪园……

好了,又打字不少了。我要上传图片了——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9年04月23日14点29分。
  乘坐402次公交车去武昌火车站(只有两站)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3、手机百度搜索,武昌火车站,没有去镇江的车。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4、宏基客运站(北站),也没有去镇江的。(没停,车里拍)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5、须去汉口火车站。乘坐公交10路去汉口火车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乘坐10路公交车,竟然又转回了首义路。途中再次望着熟悉的红楼、黄鹤楼,所拍都是阴霾天,是我对不起武汉了……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6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7、车朝北走,又朝西。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8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9、龟山电视塔矗立在龟山上。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0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1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2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3、过了龟山是汉水桥……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4、16点20分,我们到达了汉口火车站。

用这一幅作“压题图片”了。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5、车次 D354  票价220元  开车17点06分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6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7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8、乘务员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19、所过城市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0、动车上,拍下了熟悉的六安,这个大别山西部边缘的城市一直在我的心里……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1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2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3、我的邻座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4、动车里,用手机百度查镇江梦溪园——这是我与老伴第二次去江苏镇江——我们的目的就是看梦溪园——我给孙子刘梦溪的起名就缘于镇江梦溪园……



从武昌到镇江(湖北旅游札记之六十)           25

附百度文字资料一:【武汉】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

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

甲午战争前,汉口英租界是汉口唯一的租界。甲午战争结束后的3年间,德国、俄国、法国和日本都在汉口新开辟了租界。于是英国也提出拓展租界的要求。由于新辟的汉口俄租界紧邻英租界的下游,汉口英租界只能向西北方纵深处拓展。1898年,汉口英租界向西北方扩展到距离汉口城垣只有5丈的地方。

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清宣统三年(1911年) 10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4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1932年改为特别市。

1949516,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953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附百度文字资料二:【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人。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 “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

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张之洞自号“壶公”,晚年号“抱冰老人”,一生清廉自许、自持,虽经手银两千万,但死后却靠致赠的奠仪安葬。

 

附百度文字资料三:【龟山】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过了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就屹立在神奇的龟山之上,毛泽东诗句里写的龟蛇就是指的龟山和蛇山。站在龟山之上能够轻松的看到长江壮阔的风景。龟山的名胜古迹有几十处,最为重要的有:禹王宫、鄂王庙、关王庙、桃花夫人庙、桃花夫人洞、太平兴国寺、罗汉寺、鲁肃墓、刘琦墓、楚波亭、朝宗亭、关羽遗迹洗马洞、磨刀石、磨崖石刻,都是了不得的名胜。

龟山和月湖、古琴台、归元寺、晴川阁挨着,山上名胜古迹较多,去这可以和汉阳区的月湖、古琴台、归元寺、晴川阁等规划在一起游览。沿着山麓拾级而上,一路风景不多,经过黄兴铜像,到了观赏长江的最佳处望江亭,最高点有个烟波阁,还可以看到长江全景,之后可以去晴川阁里看看沿江风景及对岸的黄鹤楼。

 

附百度文字资料四:【户部巷】

户部巷作为地名,历史相当悠久,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由此看来,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的户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虽小,名气却很响亮。此巷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直属京城的户部)而得名。此巷古往今来,因地理原因(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精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声名鹊起,经久不衰。

从前,司门口为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户部巷某商家招牌(2) 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

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

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 

蔡林记门口的铜像这是户部巷兴盛的起点。从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一有机会,隔江隔水也要来此“过早”,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终年生意兴隆。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

户部巷小吃已经成为汉味早点的代名词,现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

                                        2019年7月31发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