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019-05-03 12:13:34)
标签:

襄阳北街

昭明台

襄阳夜景一窥

分类: 旅迹苔痕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湖北旅游札记之四


                     刘福新


向晚的襄阳古城给我层层神秘,这层层神秘感来源于少年时小人书(连环画)的记忆,也来自于青年中年时的古籍探索,还有某些电视连续剧的情节渗透。最初的印象是一对恩爱夫妻因战乱分离,以后又在襄阳重聚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印象很深,可绞尽脑汁也想不起连环画的名字了,几经网上搜索,亦未果。

    2019412,农历己亥年三月初八,我携老伴走在襄阳古城的北街上……我在初识这座古城的同时尽可能地多拍几幅图片,因是傍晚时分光线暗淡,许多片子拍虚了,以致于许多图片不能用。

今天上传的图片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北街的部分店铺,有两侧牌子上的文字介绍资料,还有与北街交叉的弄巷,这些弄巷当然是东西向的,譬如仁义巷、县街、马王庙街等。

据百度搜索: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米,宽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没变,1993年为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的召开,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2002年为繁荣北街经济,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造。如今,襄阳北街已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

昭明台位于北街南端,为一座跨街建筑,始建于何年不可考。该建筑名称历经变更,先后被称为昭明台、文选楼、古高斋、山南东道楼、南平楼、镇南楼、钟鼓楼。

 据《襄阳府志·古迹》记载:“昭明台,在郡城中央,其迹甚古。”因南北朝时梁武帝之子萧统(梁朝文学家,病逝后谥为昭明太子)出生于襄阳,并在此读书,故名昭明台。 抗日战争期间,襄阳城被日军侵占,楼遭破坏。1954年,市政府在台上建了两间房,交给市图书馆使用。1973年夏季,昭明台东南角塌陷。为保行人安全,昭明台被拆除。

1991年,当市政府决定修复北街时,要求重建昭明台。 黄鹤楼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向欣然,将昭明台设计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昭明台的券洞横跨北街入口,而楼上的“昭明台”匾额则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建成后的昭明台高34米,台基上按照魏晋风格建造了三层阁楼,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成为襄城北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襄阳城墙内最高的建筑。

需要补充的还有,我再返回铁佛寺路旅馆的时候,还拍下了不少街巷,譬如聪慧巷、积仓街、小井巷、卉木林巷,等等等等。

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巷子,却蓄积着大量历史。譬如教育吧,就有黄火青题字的襄樊第五中学、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旧址等。

襄阳的夜景是美的,囿于徒步行进路线的限制,是不能代表襄阳夜景的,仅仅是“一窥”而已。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襄阳邻漢门

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9年04月12日18点27分。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夫人城景区,门票10元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7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8、锁着门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9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0、北门锁钥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1、2019412,农历己亥年三月初八,我携老伴走在襄阳古城的北街上……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2、一棵大树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3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4、今天上传的图片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北街的部分店铺,有两侧牌子上的文字介绍资料,还有与北街交叉的弄巷,这些弄巷当然是东西向的,譬如仁义巷、县街、马王庙街等。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5、仁义巷介绍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6、据百度搜索: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宽12。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7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8、襄阳三十三中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19、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0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1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2、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3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4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5、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没变,1993年为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的召开,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2002年为繁荣北街经济,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造。如今,襄阳北街已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6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7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8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29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0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1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2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3、县街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4、县街介绍资料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5、马王庙街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6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7、昭明台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8、明台位于北街南端,为一座跨街建筑,始建于何年不可考。该建筑名称历经变更,先后被称为昭明台、文选楼、古高斋、山南东道楼、南平楼、镇南楼、钟鼓楼。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39、《襄阳府志·古迹》记载:“昭明台,在郡城中央,其迹甚古。”因南北朝时梁武帝之子萧统(梁朝文学家,病逝后谥为昭明太子)出生于襄阳,并在此读书,故名昭明台。 抗日战争期间,襄阳城被日军侵占,楼遭破坏。1954年,市政府在台上建了两间房,交给市图书馆使用。1973年夏季,昭明台东南角塌陷。为保行人安全,昭明台被拆除。

1991年,当市政府决定修复北街时,要求重建昭明台。 黄鹤楼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向欣然,将昭明台设计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昭明台的券洞横跨北街入口,而楼上的“昭明台”匾额则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0、成后的昭明台高34,台基上按照魏晋风格建造了三层阁楼,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成为襄城北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襄阳城墙内最高的建筑。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1、昭明台历代叫法很是不同。《襄阳府志》记载:“山南东道楼讹为文选楼,俗呼昭明台,在郡治中央。楼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下跨市尘,为方城胜迹,前人曰文选,曰南平,曰昭明楼、昭明台、古高斋,实一楼也。”一楼六名,各有来历。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2、卖“小玩意”的女子。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3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4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5、需要补充的还有,我再返回铁佛寺路旅馆的时候,还拍下了不少街巷,譬如聪慧巷、积仓街、卉木林巷,等等等等。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6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7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8、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巷子,却蓄积着大量历史。譬如教育吧,就有黄火青题字的襄樊第五中学、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旧址(见下)。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49、小井巷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0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1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2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3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4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5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6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7、卉木林巷离着西城墙很近。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8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59、鸟巢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0、西城墙夜景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1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2、襄阳的夜景是美的,囿于徒步行进路线的限制,是不能代表襄阳夜景的,仅仅是“一窥”而已。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3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4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5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6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7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8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69、凡凡家常菜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70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71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72、菜单上标价不算贵,但菜肴的数量的确不多。


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73、清代的襄阳古城图

 

附资料一:襄阳

 襄阳居楚、蜀上游,其险足固,其土足食。东瞰吴越,西控川陕,南跨汉沔,北接京洛,水陆冲辏,转输无滞,地利无敌,自古即为贯通中国南北的战略要地,又有“天下咽喉”之称。古人云:“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每当中国处于南北政权对峙局面时,襄阳之战略地位便愈发突出。

襄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十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潭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附资料二:襄阳古街巷

 襄阳城正是采用中国传统经典的城市布局模式,在长期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南街、北街构成南北中轴线,东街、西街东西对称分布的棋盘街格局。除了这四条主街,还层叠分布着一些与之平行和交叉的小街小巷。这种街巷分布模式规整而高效,紧凑而有序,符合实用和审美的要求。襄阳城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坚固的城墙在历代战争中屡毁屡建,但小小的街巷却神奇地保存下来,有点街巷名称已逾千年。这些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寄托着襄阳人浓烈的人文情怀,也保留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如烟乡愁。

有的街巷指示方位。最典型的当然是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街的前身是“市”,唐代长安城的“东市”、“西市”之繁华已广为人知,自不待言。我们熟悉的《木兰诗》也写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襄阳的这四条街沿用已久,表明襄阳城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历代都是区域政治中心),建城经过了周密的规划,才有了后来严整工稳的城市格局。

有的街巷历史悠久。昭明台东侧的铜鞮巷,宋代叫做铜鞮坊,是集中制作、交易弓箭和其他武器的地方。 有的街巷意义非凡。例如荆州街,历代曾改名守备司街、中山街、遵义路,后来又改回荆州街,生命力可谓顽强。它的名称表明,在东汉末年,襄阳曾经是整个大荆州的治所,管辖着今天湖南、湖北全部以及河南大部的广大区域。

有的街巷跟一些官方机构相联系。如县街,在清代县衙门前;府街(现民主路),在府衙门前;积仓街,有官方的丰裕仓。已经消失的贡院街、棚场街,是古代科举全襄阳辖区读书人应试的地方。

有的街巷反映了当时的民间信仰。卉木林巷,慧安(庵)巷、马王庙街,指名曾有一些寺、庙、庵、观的存在。当然,已经消失的此类名称就更多了,荧惑庙街、二郎庙街、斗姆殿巷、三皇殿巷等。 而更多的街巷名称朴实、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有的以姓氏命名:冯家巷、徐家巷等,有的以行业命名:木屐巷(母鸡巷)、扣子巷等。


 附资料三:

“古城旧影”专栏之昭明台   (2015-03-04 09:06:48)

襄阳方莉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iayudongfeng

 襄阳美景,自古以来以人文故迹为胜。清末名士、张之洞弟子王万芳有《襄阳好》十首咏赞襄阳美景,首篇曰:“襄阳好,第一是萧楼。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这萧楼,就是昭明台。   

楼称昭明台,源于南朝梁文学家萧统。萧统,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九月其父梁武帝镇襄阳时生于此,次年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三十余岁未及即位即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他一生最大事业为主持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昭明台历代叫法很是不同。《襄阳府志》记载:“山南东道楼讹为文选楼,俗呼昭明台,在郡治中央。楼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下跨市尘,为方城胜迹,前人曰文选,曰南平,曰昭明楼、昭明台、古高斋,实一楼也。”一楼六名,各有来历。   

唐代先叫“文选楼”,当然是因为昭明太子编选《文选》之故。昭明太子编《文选》一事事实上是在扬州,但后人出于对他的景仰,把他的出生地和编文选地混为一谈。唐吴从政《襄沔记》载:“文选楼在城内刺史院。”刺史院是当时襄州都督府治所。后来该楼又称“山南东道楼”。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襄阳当时名襄州,属山南东道,设监察区,包括襄、邓、唐、均、房、随、峡(宜昌)、归(秭归)、夔(奉节)、万(万州)、忠(忠县一带)、涪(涪陵)十七州,后又归入澧(澧县一带)、朗(常德一带)二州,山南东道的监察区域,实际包括了今天的湖北中西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其采访使治所就在襄州。襄州实际是当时中国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所以,位于城中央的地标建筑,也就理所当然以其所管辖区域命名。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阳冰曾题“山南东道”横额,并将所书碑刻陈列斯楼,据此改名“山南东道楼”。后楼毁额存。   

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礼部侍郎齐庆胄镇守襄阳时整理其遗迹,在原址复建,又改回“文选楼”之名。同时,陈棋作记,又记“得高斋故址于谯门”,这又造成了关于昭明台的另一桩公案。因为高斋是梁晋安王萧纲的治学之所,他于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任南雍州刺史时,罗致当时文学大家编次典籍。《南史·庾肩吾传》载:“初为晋安王常侍……在雍州,被命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摛、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抄撰众籍,丰其果馔,号‘高斋学士。’”雍州为南朝时侨置州,治所在襄阳。因此,高斋故址确应在襄阳。由于萧纲高斋学士一事与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一事性质比较一致,陈棋所确定的高斋故址又相距不远,后世,两事经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昭明台又有“古高斋”的称号。   

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襄阳失守,楼毁,李阳冰所篆碑刻芜没。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命副都统高达等率兵收复襄阳后,守臣程士元复建该楼,较原楼稍有迁移,楼下为街市;此后,楼址再未迁移过。到明代,台上增设花楼,又于台上置钟、鼓,以击钟、鼓而报时,故有“鼓楼”“钟楼”之俗称。   

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守将杨侯畦为了彰显蒙古人“围襄六年而克之”的胜利,将此楼修葺一新,改名“南平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副使王佩题名“镇南楼”,由鲁铎作记;明万历初,知府万振孙在台的北面题写“昭明楼”;明崇祯末又毁。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中都御史赵兆麟重建该楼,定名为“昭明台”,并勒碑记之;又在道左立高斋石碑,以示区分。昭明台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给我们定格了昭明台历史上珍贵的瞬间。虽然岁月久远,但透过历史的烟云,昭明台华丽的琉璃瓦顶仍清晰可见,其面向南的正面檐下,是古雅厚重的“古昭明台”四字大书横额。据记载,昭明台楼基内全系填砌夯土,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宽3.5米。由铜鞮巷口西侧进入楼下的牌坊门,从西面可以登楼。台上建两层五间飞檐立柱大厅,为砖瓦楠木结构,加台基共为三层,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四间。正厅走廊前有花坛,西侧平房南北两角修有方亭各一,南亭木架上置一高约2.5米的大皮鼓,北亭木架上吊以高约2.3米的大铁钟,这就是鼓楼、钟楼了。大厅西檐下有木梯可达顶楼,顶楼为五间神殿,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四周均为雕花门窗,殿外有走廊扶柱,楼顶为绿釉简瓦盖顶,四角飞檐下装有风铃。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华美,气势恢宏。   

从照片还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初,昭明台曾开设酒家,名“天一酒楼”,当是其时襄阳的豪华消费场所。   

民国29年,昭明台建为鄂北图书馆,藏有图书数万册,供市民阅览。另两张老照片显示了昭明台的北面景象。北面第三层檐下题写“鄂北图书馆”五个大字,清末秀才杨立生书写;第二层檐下悬挂“千秋文华”匾额,两边门柱上是王万芳书写的对联“文章六代,烟月四时”,很好地诠释了昭明台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初期,图书转藏郧阳。据原襄阳城内博物斋主人苏国萃回忆:“图书转藏后,楼无人看管,被市民康茂选吸烟不慎引起大火,将楼烧毁。”1940年,昭明台遭日机炸毁。1954年,以原台为基,在东、西侧建房,设立襄樊市图书馆。1960年列为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夏因久雨,台东角塌陷,为行人安全,全部平毁,台上元泰定古钟移置绿影壁前。   

如今的昭明台为1990年筹资两千多万元重建,历时三年完成,竣工于1993年,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台基券洞横跨于北街入口处,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较好地继承了古昭明台的原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