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标签:
襄阳北街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
分类: 旅迹苔痕 |
向晚的襄阳古城给我层层神秘,这层层神秘感来源于少年时小人书(连环画)的记忆,也来自于青年中年时的古籍探索,还有某些电视连续剧的情节渗透。最初的印象是一对恩爱夫妻因战乱分离,以后又在襄阳重聚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印象很深,可绞尽脑汁也想不起连环画的名字了,几经网上搜索,亦未果。
今天上传的图片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北街的部分店铺,有两侧牌子上的文字介绍资料,还有与北街交叉的弄巷,这些弄巷当然是东西向的,譬如仁义巷、县街、马王庙街等。
据百度搜索: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米,宽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没变,1993年为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的召开,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2002年为繁荣北街经济,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造。如今,襄阳北街已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
昭明台位于北街南端,为一座跨街建筑,始建于何年不可考。该建筑名称历经变更,先后被称为昭明台、文选楼、古高斋、山南东道楼、南平楼、镇南楼、钟鼓楼。
1991年,当市政府决定修复北街时,要求重建昭明台。 黄鹤楼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向欣然,将昭明台设计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昭明台的券洞横跨北街入口,而楼上的“昭明台”匾额则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建成后的昭明台高34米,台基上按照魏晋风格建造了三层阁楼,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成为襄城北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襄阳城墙内最高的建筑。
需要补充的还有,我再返回铁佛寺路旅馆的时候,还拍下了不少街巷,譬如聪慧巷、积仓街、小井巷、卉木林巷,等等等等。
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巷子,却蓄积着大量历史。譬如教育吧,就有黄火青题字的襄樊第五中学、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旧址等。
襄阳的夜景是美的,囿于徒步行进路线的限制,是不能代表襄阳夜景的,仅仅是“一窥”而已。
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9年04月12日18点27分。
1991年,当市政府决定修复北街时,要求重建昭明台。 黄鹤楼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向欣然,将昭明台设计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昭明台的券洞横跨北街入口,而楼上的“昭明台”匾额则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45、需要补充的还有,我再返回铁佛寺路旅馆的时候,还拍下了不少街巷,譬如聪慧巷、积仓街、卉木林巷,等等等等。
48、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巷子,却蓄积着大量历史。譬如教育吧,就有黄火青题字的襄樊第五中学、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旧址(见下)。
62、襄阳的夜景是美的,囿于徒步行进路线的限制,是不能代表襄阳夜景的,仅仅是“一窥”而已。
附资料一:襄阳
襄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十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潭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有的街巷指示方位。最典型的当然是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街的前身是“市”,唐代长安城的“东市”、“西市”之繁华已广为人知,自不待言。我们熟悉的《木兰诗》也写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襄阳的这四条街沿用已久,表明襄阳城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历代都是区域政治中心),建城经过了周密的规划,才有了后来严整工稳的城市格局。
有的街巷历史悠久。昭明台东侧的铜鞮巷,宋代叫做铜鞮坊,是集中制作、交易弓箭和其他武器的地方。 有的街巷意义非凡。例如荆州街,历代曾改名守备司街、中山街、遵义路,后来又改回荆州街,生命力可谓顽强。它的名称表明,在东汉末年,襄阳曾经是整个大荆州的治所,管辖着今天湖南、湖北全部以及河南大部的广大区域。
有的街巷跟一些官方机构相联系。如县街,在清代县衙门前;府街(现民主路),在府衙门前;积仓街,有官方的丰裕仓。已经消失的贡院街、棚场街,是古代科举全襄阳辖区读书人应试的地方。
有的街巷反映了当时的民间信仰。卉木林巷,慧安(庵)巷、马王庙街,指名曾有一些寺、庙、庵、观的存在。当然,已经消失的此类名称就更多了,荧惑庙街、二郎庙街、斗姆殿巷、三皇殿巷等。 而更多的街巷名称朴实、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有的以姓氏命名:冯家巷、徐家巷等,有的以行业命名:木屐巷(母鸡巷)、扣子巷等。
“古城旧影”专栏之昭明台
襄阳方莉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iayudongfeng
楼称昭明台,源于南朝梁文学家萧统。萧统,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九月其父梁武帝镇襄阳时生于此,次年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三十余岁未及即位即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他一生最大事业为主持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昭明台历代叫法很是不同。《襄阳府志》记载:“山南东道楼讹为文选楼,俗呼昭明台,在郡治中央。楼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下跨市尘,为方城胜迹,前人曰文选,曰南平,曰昭明楼、昭明台、古高斋,实一楼也。”一楼六名,各有来历。
唐代先叫“文选楼”,当然是因为昭明太子编选《文选》之故。昭明太子编《文选》一事事实上是在扬州,但后人出于对他的景仰,把他的出生地和编文选地混为一谈。唐吴从政《襄沔记》载:“文选楼在城内刺史院。”刺史院是当时襄州都督府治所。后来该楼又称“山南东道楼”。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襄阳当时名襄州,属山南东道,设监察区,包括襄、邓、唐、均、房、随、峡(宜昌)、归(秭归)、夔(奉节)、万(万州)、忠(忠县一带)、涪(涪陵)十七州,后又归入澧(澧县一带)、朗(常德一带)二州,山南东道的监察区域,实际包括了今天的湖北中西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其采访使治所就在襄州。襄州实际是当时中国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所以,位于城中央的地标建筑,也就理所当然以其所管辖区域命名。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阳冰曾题“山南东道”横额,并将所书碑刻陈列斯楼,据此改名“山南东道楼”。后楼毁额存。
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礼部侍郎齐庆胄镇守襄阳时整理其遗迹,在原址复建,又改回“文选楼”之名。同时,陈棋作记,又记“得高斋故址于谯门”,这又造成了关于昭明台的另一桩公案。因为高斋是梁晋安王萧纲的治学之所,他于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任南雍州刺史时,罗致当时文学大家编次典籍。《南史·庾肩吾传》载:“初为晋安王常侍……在雍州,被命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摛、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抄撰众籍,丰其果馔,号‘高斋学士。’”雍州为南朝时侨置州,治所在襄阳。因此,高斋故址确应在襄阳。由于萧纲高斋学士一事与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一事性质比较一致,陈棋所确定的高斋故址又相距不远,后世,两事经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昭明台又有“古高斋”的称号。
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襄阳失守,楼毁,李阳冰所篆碑刻芜没。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命副都统高达等率兵收复襄阳后,守臣程士元复建该楼,较原楼稍有迁移,楼下为街市;此后,楼址再未迁移过。到明代,台上增设花楼,又于台上置钟、鼓,以击钟、鼓而报时,故有“鼓楼”“钟楼”之俗称。
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守将杨侯畦为了彰显蒙古人“围襄六年而克之”的胜利,将此楼修葺一新,改名“南平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副使王佩题名“镇南楼”,由鲁铎作记;明万历初,知府万振孙在台的北面题写“昭明楼”;明崇祯末又毁。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中都御史赵兆麟重建该楼,定名为“昭明台”,并勒碑记之;又在道左立高斋石碑,以示区分。昭明台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给我们定格了昭明台历史上珍贵的瞬间。虽然岁月久远,但透过历史的烟云,昭明台华丽的琉璃瓦顶仍清晰可见,其面向南的正面檐下,是古雅厚重的“古昭明台”四字大书横额。据记载,昭明台楼基内全系填砌夯土,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宽3.5米。由铜鞮巷口西侧进入楼下的牌坊门,从西面可以登楼。台上建两层五间飞檐立柱大厅,为砖瓦楠木结构,加台基共为三层,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四间。正厅走廊前有花坛,西侧平房南北两角修有方亭各一,南亭木架上置一高约2.5米的大皮鼓,北亭木架上吊以高约2.3米的大铁钟,这就是鼓楼、钟楼了。大厅西檐下有木梯可达顶楼,顶楼为五间神殿,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四周均为雕花门窗,殿外有走廊扶柱,楼顶为绿釉简瓦盖顶,四角飞檐下装有风铃。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华美,气势恢宏。
从照片还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初,昭明台曾开设酒家,名“天一酒楼”,当是其时襄阳的豪华消费场所。
民国29年,昭明台建为鄂北图书馆,藏有图书数万册,供市民阅览。另两张老照片显示了昭明台的北面景象。北面第三层檐下题写“鄂北图书馆”五个大字,清末秀才杨立生书写;第二层檐下悬挂“千秋文华”匾额,两边门柱上是王万芳书写的对联“文章六代,烟月四时”,很好地诠释了昭明台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初期,图书转藏郧阳。据原襄阳城内博物斋主人苏国萃回忆:“图书转藏后,楼无人看管,被市民康茂选吸烟不慎引起大火,将楼烧毁。”1940年,昭明台遭日机炸毁。1954年,以原台为基,在东、西侧建房,设立襄樊市图书馆。1960年列为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夏因久雨,台东角塌陷,为行人安全,全部平毁,台上元泰定古钟移置绿影壁前。
如今的昭明台为1990年筹资两千多万元重建,历时三年完成,竣工于1993年,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台基券洞横跨于北街入口处,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较好地继承了古昭明台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