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函谷关游记[第四集](“河南旅程”之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函谷关游记[第四集](“河南旅程”之六)
刘福新
函谷关第四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函谷关的实拍,另一部分是从百度搜到几篇图文,我翻拍了下来,以补实拍的不足。当然了,还有翻拍下来的文字。
2019年3月5日00点05分发稿
(一)第一部分图片:实拍
1
2
3
4
5
6
7、一位游客给我拍的。
8、邯郸人,王树强。第一集里曾说到这位小伙子。
9、这一个游览小群体是河南洛阳嵩县的。
10
11
12
13、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14
15、这一个游览小群体是河南洛阳嵩县的
16
17
18、找了好几个角度给他们拍片。
19、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2000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遗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一斑。
20、函谷关最早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是古时一重要军事要地,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从现如今的卫星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1、向我提出拍摄要求的游客
22
23
24
25、老子骑青牛
26
27
28
29
30、这个销售“电瓶车车票”的女人非叫我下来不可,说什么“先让购买了集体票的上。”我说:“散户买的票不算票吗?”可巧,车里的游客是我拍过照的,都说:“老先生坐下了,就不要下来了。”其实,车里的游客也不满。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景点服务人员的——。(这个注脚,因为我急匆匆去潍坊,没有打出来,现补充。——2019年3月8日16点15分
31
32
33
34
(二)第二部分:翻拍图片
1
2
3
4、秦函谷关
5、汉函谷关遗址
6、魏(曹魏)函谷关遗址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攻打秦国也不是非得从函谷关过去,当年赵武灵王想灭秦就是想从草原北上直插咸阳,如果这招真的成功了,历史将会真的改写。当然函谷关对于秦国意义是重大的。
古代战争有局限性,古代是冷兵器,只要城池坚固,高大,敌人就打不进来。易守难攻。
秦国能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灭掉六国,完成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功业,原因只有一个,函谷关。
函谷关高大,挡住了山东诸国的进攻,相当于美国的太平洋。秦国得以在函谷关后面稳定发展,打得过就出关侵略,打不过就退守函谷关,割让的土地也是占别人的土地。一旦天下有变,秦国将百万之师,旦夕可统一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山东诸国进攻秦国的事,但没有一次成功打进秦国,都是因为函谷关阻挡。而山东诸国没有关卡,互相残杀,一马平川,它们削弱了自己,秦国却坐山观虎斗。
世代的积累,秦国终于实力大增,秦始皇弹指一挥,灭了六国。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关于第二部分翻拍图片的说明】
临走前(与老伴到潍坊医学院眼科治疗白内障)匆忙上传,部分图片(3——10)没经过后期处理,另有两幅图片重叠,今天下午,重新编辑,上列情况已处理。(2019年3月8日16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