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至2月22日随拍·关于称呼问题

标签:
2月19日至2月22日随拍我的孙女刘梅溪称呼问题杂谈 |
分类: 文辛随笔 |
图片一看便知,文字放于图片注脚,正文不赘。
我想利用这篇博文发布的时机,谈一谈“称呼问题”。新浪博客中有一个年龄很大的人,言行举止却与岁数大相径庭,每到一个网友博文评论栏,总是大咧咧地地“直呼其名”,许多网友颇有微词,但此翁好似浑然不觉,依然风风火火地横冲直撞,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地直呼其名。
这儿,我需要解释一下,如今网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网名(昵称),一种是真名。对于网名可以不避嫌疑,直呼即可;但对于“真名上网”的人(譬如本人),你第一句话就“XXX好友……”简直就是“失了家教”了。“失了家教”在中国是一句非常鄙视的话,亦即“你死了爹了,没有人管教你了!”
我觉得新浪博客里有不少这样的人,青年人倒也罢了,有的人偌大年纪,丝毫不了解中国称呼上的传统,你不是白活了吗?
关于称呼的问题,有必要提示一下:
我们先说古人。由于古人有名有字,如何称呼别人的字,就有一定的礼节。一般说,在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称呼时,称名;在尊称、下对上,或平辈相称时则称字,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这种情况在阅读古籍时经常可以看到。《论语》中孔子自称“丘”,这是谦称;对学生们都称名,这是上对下的口气;而学生们在老师面前相互之间都称字,这是敬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为“亮”,但别人见他,却称孔明先生,这种区别十分清楚。直到近代,“直呼其名”还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就是自古有之的习俗。如果要名字连称,则一般都是先字后名,如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纥”是名,而“叔梁”是字。明清以前名字连称的情况不普遍,明清以来在书面语言中相当普遍,如阮芸台元、毕秋帆沅、严铁桥可均、郝兰皋懿行之类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是姓阮名元字芸台……
举一个本人交际中的例子,本县文友田恒林先生,岁数比我大,出道(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比我早,当时任昌乐县教育局书记,这位文友就很会称呼人,每逢昌乐文坛聚会,他言必称“文辛”,“文辛”是我的“笔名”,笔名是可以直呼的,而我的真名“刘福新”称呼起来就需要斟酌。
其实对于本人的称呼很好办,本人退休前一直是任教的,也就是“干教师”的,称呼“刘老师”是个很正常的称呼。因为“老师”这两个字对于本人来说,仅仅是个行业称呼,算不上什么“敬称”,您喊一声“刘老师”,也不见得您就低了贱了。不论是在本地实际交往中,抑或是在新浪博客网友交往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动辄直呼其名,这不仅是失礼,还是狂妄,这样的人是不能与之交往的。
拍于2019年02月19日18点55分。
拍于2019年02月20日07点04分。
拍于2019年02月21日09点17分。
拍于2019年02月22日10点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