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白山之后:庵岭古城·槐里驿·郿坞·秦川(“陕西之旅”之四十三)
标签:
候车厅花里胡哨难找庵岭古城槐里驿郿坞秦川四川人川菜馆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游太白山之后:庵岭古城·槐里驿·郿坞·秦川(“陕西之旅”之四十三)
先谈一谈返回宝鸡的问题。本人对车站有意见。在汤峪(太白山景区入口处和服务中心),我急着乘公交车回眉县,乘坐203(或204)公交车,就是找不到候车厅,转来转去,耗费大量精力,却原来在一个花里胡哨的超市大门入口里。我一个七十一岁的人糊涂也就罢了,一个小青年也是急得大声嚷……看来,不是我自己找不到候车厅……我就疑惑,是否这种安排是故意的,让游客迫不得已住一夜?
提个建议:应在景区路边设置提示牌。
我在《“陕西之旅”遇到的朋友(“陕西之旅”之二)》一文中,曾发了几个人物照,图片下边有注脚。
譬如:“从眉县县城返回宝鸡市,票价24元,可见路程之远。车上,一热情朴实的中老年男人给我介绍了不少当地情况。可惜他的照片闭眼了。此时是9月21日18点25分。”
2018年9月21日游太白山之后,我当然要回宝鸡旅馆。本文就是叙述这一路上的所拍所感。我还是特别重视这一集的,因为解决了本人自幼到老的好几个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
下边,我就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线”的方式展开叙述了——
庵岭古城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国家AAAAA级景区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东临太白山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西傍道教圣地西楼观,南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望渭水,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体,是融陕青川著名地方特色小吃、民俗展览、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风情演艺、明清文化等为一体的零门票、大型明清穿越体验区。
传说当年道家鼻祖老子骑牛路过此岭,解鞍休息,南望太白山,雪峰皑皑,明烛天蓝,北眺渭水舞练,桃花灼灼,一马平川,微风习习,顿感神清气爽,天地合一,称其为福地,随将离此西去两里选定为自己的道场,后人为区分东边周至楼观台称此地为西楼观;老子的坐骑青牛在此岭顿悟,参透天机,将此岭南边的龙山选为自己道场,凿洞修炼,世称“青牛洞“,受人香火,造福一方。当地闫姓村民因老子在此解鞍,便称此岭为“鞍岭”,后来有道家弟子在此建庵、修庙,随被传称为“庵岭“。庵岭自古是香客上下太白山和去西楼观休息、补充必经之地,久而久之,此处便汇集南北风味,东西民俗,商贾云集形成古城,以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在民国时期多次遭遇匪患,式渐衰微。
槐里驿
北宋时,秦岭之北,渭河之南有一美地:槐树成林、绿荫成片。
官府择此设驿站,驿以物名,曰“槐里驿”。驿周,古槐环绕,干粗叶茂,蔚为壮观。远远望去,绿海槐林,这也便成为了此驿的地标。
更神奇的是,灾民采后经夜,绿芽又生,再采再生,如此多日。
郿坞
郿坞是董卓在迁都至长安后,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的院邸。
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 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卓败,坞毁(故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
据《三国演义》: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财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
阳平镇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部,渭河北岸川道地带。东与岐山县蔡家坡镇相连,西与虢镇毗邻,南临渭河与钓渭镇、天王镇相望,北靠凤翔县虢王镇。镇域东西长约10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总面积44平方千米。总人口42728人,其中非农人口21364人。辖1个社区、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阳平街,距虢镇10千米。陇海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西(安)宝(鸡)中线公路东西过境。
但我没能查到这个地方是赵云赵子龙的防守地资料。看来,这个阳平与《三国演义》里赵子龙把守的阳平关不是一块地儿。
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又称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的一个地点。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这儿是汤峪,太白山景区服务中心。
我提个建议:应在景区路边设置提示牌。
庵岭古城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国家AAAAA级景区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东临太白山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西傍道教圣地西楼观,南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望渭水,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体,是融陕青川著名地方特色小吃、民俗展览、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风情演艺、明清文化等为一体的零门票、大型明清穿越体验区。
传说当年道家鼻祖老子骑牛路过此岭,解鞍休息,南望太白山,雪峰皑皑,明烛天蓝,北眺渭水舞练,桃花灼灼,一马平川,微风习习,顿感神清气爽,天地合一,称其为福地,随将离此西去两里选定为自己的道场,后人为区分东边周至楼观台称此地为西楼观;老子的坐骑青牛在此岭顿悟,参透天机,将此岭南边的龙山选为自己道场,凿洞修炼,世称“青牛洞“,受人香火,造福一方。当地闫姓村民因老子在此解鞍,便称此岭为“鞍岭”,后来有道家弟子在此建庵、修庙,随被传称为“庵岭“。庵岭自古是香客上下太白山和去西楼观休息、补充必经之地,久而久之,此处便汇集南北风味,东西民俗,商贾云集形成古城,以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在民国时期多次遭遇匪患,式渐衰微。
北宋时,秦岭之北,渭河之南有一美地:槐树成林、绿荫成片。
官府择此设驿站,驿以物名,曰“槐里驿”。驿周,古槐环绕,干粗叶茂,蔚为壮观。远远望去,绿海槐林,这也便成为了此驿的地标。
更神奇的是,灾民采后经夜,绿芽又生,再采再生,如此多日。
八百里秦川又称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的一个地点。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郿坞是董卓在迁都至长安后,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的院邸。
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
据《三国演义》: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财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
阳平镇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部,渭河北岸川道地带。东与岐山县蔡家坡镇相连,西与虢镇毗邻,南临渭河与钓渭镇、天王镇相望,北靠凤翔县虢王镇。镇域东西长约10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总面积44平方千米。总人口42728人,其中非农人口21364人。辖1个社区、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阳平街,距虢镇10千米。陇海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西(安)宝(鸡)中线公路东西过境。
但我没能查到这个地方是赵云赵子龙的防守地资料。看来,这个阳平与《三国演义》里赵子龙把守的阳平关不是一块地儿。
附:我的晚餐在四川人川菜馆
郿坞岭是曾经横垣在陕西省户县北部原野上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岭,当时岭畔有古人依地势起伏、跨沟越涧修筑的一条驰道。这条驰道高3.4米,顶宽14米,底宽21米,为黄土夯筑,气势宏伟,有如现代高速路,让人惊异。
关于郿坞岭,民间有一个口耳相传千余年来的故事:汉末奸相董卓贪婪,藏宝于巢穴郿坞(在眉县),为方便往返于汉长安城与郿坞之间,动用数十万徭役,鞭打绳拴,修筑了这条驰道。车辆奔驰其上,卫队护卫其侧,甚为快捷安全……其工程之巨大,动用遥役之众,社会上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的说法。将修筑这条驰道与修筑长城相提并论,从中可以约略窥探出历史上这一巨大工程的一斑。
但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并没有修筑这条驰道的相关记载。郿是董卓的封地,董卓在郿修建了“郿坞”,这条驰道连接长安与郿坞,因此其极有可能是董卓组织修建的。根据《三国志·董卓传》的集注:“长安至坞二百六十里”,二百六十里应当是这条驰道的总长度。
建国初期,这条驰道在陕西省户县境内还甚为完整,东自苍游乡文义村北侧而入,向西依次经过兆伦村、凿齿村、什王村、涝店镇坳河村、鲁家寨、甘河镇元驾村、东尧村,再进入周至县境内。农业学大寨期间大搞农田基建,几乎将其全部平毁。目前在元驾村北侧与东尧村南侧之间尚残存千余米,但完整性较差;在文义村北侧与长安区苗驾村之间尚残存百余米的一段,因其地处长安和户县交界,才得以幸存。据当地群众介绍,长安区冯村东侧也还残留一段,但与户县境内此段的完整性相差甚远。
另有一说,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兆伦村附近的郿坞岭是钟官城的遗址。这里曾是汉代铸币中心钟官城,也是目前唯一确知的上林三官铸币场所,在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详见钟官城词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