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三访车罗顶·初冬的车罗顶图片最真实

标签:
三上车罗顶朱学刚师傅轻车熟路关于前两次错误的更正初冬的图片最真实图片 |
分类: 昌乐村影 |
2018年11月20日三访车罗顶·初冬的车罗顶图片最真实
先解释一下题目。文中“三访”的意思是说:此次访问车罗顶之前已有两次了。
2008年冬初,在鄌郚镇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化站站长王子柱(现已故)和片长卞春棣的陪同下,我与老伴观赏了昌乐县海拔最高的地方车罗顶。这是第一次。
2014年秋末,县里安排我陪同潍坊市老干部丁永恩再次访问车罗顶,司机师傅多次问路,只到了夹在车罗顶和打鼓山之间的“围子山”,未能抵达真正的车罗顶。如果不是当地人,是很难分清这几处地名的,即使分清了也寻不到登车罗顶的路。
其实,这三个地名是并排而立的,东边是打鼓山(有尖顶的山),中间是围子山,西边是车罗顶。
“围子山”这个“山名”是此次驾车陪同我访问的朱学刚师傅告诉我的。看来,在这之前,我对车罗顶附近的地名写错了不少,误导了读者,深感惭愧!譬如第一次访问车罗顶,我将车罗顶西侧的“纪山”错写为“吉山”。譬如第二次采风,我没能准确地指明“打鼓山”,还与“雾露山”混为一谈了。
所以,朱学刚师傅功不可没!
我为何说“初冬的车罗顶图片最真实”?这个一想便知,就我们北方的植被而言,春季草木“欠缺绿意”,夏季里的盛装遮盖了肢体,怎么端详也看不出真模样。唯有初冬,才能够看出车罗顶的各个部位,甚至哪儿有个“腋窝”也显露无疑。我说的“腋窝”就是车罗顶紧连着的沟壑。
更何况,11月20日的车罗顶拍摄,遇到了一个好天,虽然还算不上“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也达不到“上乘”,但进入11月份以来,在这一天里摄影已经很难得了。这得感谢朱学刚师傅。他在车里告诉我:“这几天我回家(打鼓山村)不少,好几次想给您打电话,总找不到个好天气,今天起来一看是个好天,才急忙给您打电话。”可以这么说吧,在最适合拍车罗顶的季节里,又挑了个好日子,成全了我拍车罗顶的愿望。
我是不是还可以这么说:“此次所发的车罗顶图片或许满足许多网友对于车罗顶的认知”哪?
今年11月20日是个难得的好天,朋友朱学刚选得这个日子太好了!上午在车罗顶上,麦地里长出了许多“萋萋菜”(可能学名叫大蓟),这种野菜馇豆腐是一道美味。朱学刚师傅不停地拔着,竟然装满了一个大塑料包,我还以为他想馇豆腐呢,没料到他是为我拔的。
车罗顶是一座“界山”,西边和西北边有风车的地方隶属临朐县。但据我观察,车罗顶面积的绝大部分属于昌乐县无疑。
对了,我想说一句:“由于今年秋天的陕西之旅,知道了什么是‘塬’,我突然想起,我们昌乐的这个车罗顶与陕西的‘塬’是不是有点儿相似呢?”
车罗顶的故事很多,反正有信史,也有野史。
信史是:车罗顶为何不植树造林?皆因车罗顶是平的,土质肥沃,当地干部觉得既然收获庄稼何必植树造林?据我两次登顶观察(2008和今年),的确有道理。
图片之后附一篇“传说类”文章,题目是《昌乐车罗顶上出了个史上最成功女土匪,一张药方换回个皇帝当丈夫》,此文来自《营陵风物志》,并附有网址,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浏览。

信史是:车罗顶为何不植树造林?皆因车罗顶是平的,土质肥沃,当地干部觉得既然收获庄稼何必植树造林?据我两次登顶观察(2008和今年),的确有道理。

2018-07-31
网址: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O2DB10805410Q99.html
跟一般山峰不同的是,它的山顶方圆十里,都是坦荡平整的良田,周围的百姓在上面种植高粱、玉米、大豆、谷子等作物。
据当地人讲,这座奇怪的“山”之所以叫车罗顶,是因为当年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在驾车东巡时,曾路过车罗顶,并到边上的打鼓山祭拜天地。黄帝的车披着黄罗锦帐,所以这座山就有了车罗顶的名字。
在15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由于人口少,车罗顶上还没有这么多良田,而是长满了上千棵合抱粗的柏树。
有险要的高山,有隐蔽的丛林,在隋唐那个年代,自然还少不了一样标配——山东响马。
就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那种。
虽然很多时候,响马并不只是拦路抢劫的土匪,更多的是农民起义军。不过,按照现在的说法,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类——反政府武装。
山东响马里最有名的,就是后来被当做门神的秦琼,及瓦岗寨的一伙人。
在车罗顶的古柏丛中,也驻扎着一支三百余人的响马队伍,首领叫秦振山。他不仅有一身好功夫,还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的老中医。
老响马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个个武艺超群。大儿子秦仕龙,二儿子秦仕虎,三儿子秦仕雕,女儿秦凤娇。他们在父亲的带领下,杀贪官除污吏,劫富济贫。
那会儿,不光中原世道乱,隔壁朝鲜也不安定。
公元642年,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国,新罗国派人向唐朝求援。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初夏,唐太宗李世民便调集水、陆大军十万御驾亲征。这年夏秋之交,大军行进到昌乐境内。
由于在烈日下连日行军,又加上水土不服,大部分官兵都得了病,气闷、胀鼓、呕吐、拉稀。
李世民和军师徐懋公见车罗顶地势坦荡,古柏成荫,又近丹河水,便号令大军在车罗顶及周边地区扎营休整。
李世民下旨,让随军御医总管邓青云想法为众军士调理诊治,又派遣将士到附近山村求医购药,并组织其余的随军医官带领士兵到纪山、打鼓山、凤凰山上采集中药。
七八天过去了,御医们没找到根治士兵疾病的良方,士兵们到周围山上采集的中草药疗效也很小。
这时,下山购药的将士回来报告说,原来驻扎在车罗顶的秦振山是世代中医,有祖传秘方或许能治唐军的病。
然而,唐军在车罗顶驻扎时,抢占了秦振山部的一部分房子,而且有过军事上的摩擦,唐军几次派人去秦部求秘方,秦老爷子都说没有。
这天深夜,李世民正在大帐内犯愁,忽然听到帐外人声鼎沸,吵吵嚷嚷。
他急忙派人出去打探,原来是驻扎在山南的秦振山部,探听到唐军大部病倒,已失去了战斗力,趁夜来偷唐军的军马器械。
李世民闻听大怒,下令驻扎在周围的御林军出击,剿灭盗匪。唐军虽然病倒了大半,但是,皇帝贴身卫队的战斗力,又怎么是响马能比的。
经过混战,秦家父子及手下除战死者外,其余全部被活捉。李世民亲自升帐审问,承诺秦氏父子如交出祖传秘方,就放他们回去,如果不交秘方,明天中午就开刀问斩。
为了拿到药方,唐军释放了两个秦部士卒回山寨送信。
再说秦振山的女儿秦凤娇,那年十九岁,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美人,因面若桃花,得了个“桃花仙子”的绰号。
当夜,她留在山寨里守家,得知消息后,秦凤娇不顾众人阻拦,当机立断,决定亲自送上药方,换父亲及兄长平安。
第二天早饭后,秦凤娇装束一新,也不带随从卫士,独自一人就去了唐军大营。
李世民拿到秘方,立即安排御医团队为军士治病。
欣喜之余,再瞧了一眼秦凤娇的面容,不觉暗叹,在这穷乡僻壤之地,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但是三军将士病还没好,皇帝即便有什么想法,也只得暂时放下。
李世民当场下令赦免了秦氏父子及众兄弟。秦氏父子见唐军确实是正义之师,便全部投降了唐军。
当天,御医邓青云带人到正北十几里路远的药泉取来神水,和着神水,炮制了大量中药丸,官兵服用后,不几天病果然好了。
又过了几天,由军师徐懋公做媒,太宗李世民娶了秦凤娇为妃。
大唐皇帝与女响马,在风光秀丽的车罗顶上,过起了你侬我侬的小日子。
这样过了半个多月,酷热的天气也基本过去了,唐军的疾病也全部好了,于是李世民便下令大军开拔。
虽然时间没多久,但此时的秦凤娇已有了身孕,加上舍不得年迈的父亲,不愿随军东征。
李世民下旨命青州、昌乐的地方官在车罗顶东邻的凤凰山前修造行宫,让秦妃暂住,等东征回来,再一起返回长安。
临走前,李世民还留下了二百名羽林军给秦妃作为护卫。
东征大军走了半年之后,隋末王世充部将徐圆朗手下一千多残兵,在其子徐元举的带领下,流窜到青州、昌乐一带。
听闻车罗顶附近有唐朝皇帝的行宫,就准备过来搞破坏。
守卫行宫的羽林军和秦振山手下的响马,赶紧派人去青州府求援。
由于地形险要,行宫没有被攻破,并坚持到了青州驻军赶来支援。在内外夹击之下,徐元举向南溃逃而去。
然而经此一战,秦老爷子战死。行宫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为了防止徐部再来偷袭,秦凤娇厚葬了秦老爷子和战死的羽林军后,便随大队回到了青州府衙。
一年多后,李世民东征回来,到青州带着秦凤娇和生下三个月的小公主回了长安。
因为曾经有过后妃在这里居住,所以车罗顶边上的凤凰山后来又被称为楼山、妃子山。
不靠谱分析
这或许是史上最聪明的土匪队伍。
这个故事,可以解读为一个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
十万大军行进到此,虽然不可能全数驻扎在皇帝周边,但是卫护皇帝的,必然都是最精锐的部队,即使没有一万,也有五千,即使有一半病倒,至少有两千以上的羽林卫是有战斗力的。
一伙三百人的小股土匪,随便一支地方军队就能剿灭,秦振山为什么敢去跟最精锐的皇家卫队交火?
因为他有恃无恐。
他手里握着能救唐军的秘方,如果献出秘方,皇帝非但不会杀他,还会给他丰厚的奖赏。
然而,作为土匪,他身上多的是山野匪气,少了治国理政的才能;虽然手底下有队伍,但是指挥三百人的他,本身不具备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即便被唐军收编,他只能作为一个下级军官。
他所能获得的奖赏,就是被当作义民,获取大量金银。
皇帝有求于他,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怎么会拿了银子就罢手。
唐军几次去索要秘方他都不给,显然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么,身价抬到多高才算高呢?
答案自然是:跟皇帝联姻,当皇帝的老丈人。
可是,就算女儿很漂亮,但是毕竟是山野之人,皇帝后宫佳丽如云,如何才能引起皇帝的兴趣呢?
于是,一个提升女儿形象的计划便展开了。
秦振山夜袭皇帝大营,结果很自然的,他被活捉了。
秘方在女儿手上,他为女儿创造了一个面见皇帝的机会。
然后,女主角秦凤娇出场,她临危不惧,带着秘方只身奔赴唐皇大营,等待她的,有可能是满门抄斩。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个七尺男儿,都难免胆怯畏惧,但是这个女人做到了。
于是,展现在皇帝面前的,是一个临危不乱、不卑不亢的美人,也是一个救了唐朝几万大军的女侠。
东征途中一路颠簸,皇帝也会产生需求,在一个姿色上佳,又具备多种光环的美人面前,沦陷也是正常的。
结果,这个土匪家族,地位一跃而上,由乱民,变成了皇亲国戚。
人生最大的逆袭,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