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城墙北门暨龟角尾公园(江西之旅第一百零六篇)
标签:
赣州古城墙北门八镜台资料龟角尾公园内容丰富客家先民南迁示意图旅游 |
此文紧接前文——午餐后,赣州某单位的司机师傅送我们三人——新浪博客好友陈淦诚先生(网名“振文”)在中山路下车,我乘着酒兴返回八镜台,继续拍摄这一带的美景。
需要说明的是:返回八镜台之后,所拍景致比较宽泛,包括八镜台一楼的城墙、楼下好似“瓮城”样的建筑、古城墙下的龟角尾公园。
这一集的重点就是拍的龟角尾公园。有一幅图片,我用序号画出了大略景致:①八镜台路和八镜台出入口
上一集只写“奇遇”,没有介绍八镜台,这一集还得噜苏一下。
八镜台
八镜台建于北宋嘉祜年间(1055--1063年),是赣州也是江西著名古迹之一,台高三层,27.8米,建于宋代古城墙之上,登台可眺赣州八景,台下章、贡二水汇入赣江,向北奔流,古榕成荫,气势磅礴。宋代古城有藏兵洞十余孔,颇似南京明代建筑的中华门,台内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
八镜台景色
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八镜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所以取名为“八镜台”。
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八镜台外观
现在的八镜台是重建的,于1987年落成,共有三层,高为28米,总面积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据史载,原台为石楼,现是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并采用琉璃瓦盖面,内部装修有天花、藻井、彩绘,整个建筑溢彩流金,巍然壮观,凭江而立,气势挺拔。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历史沿革
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是赣州古城的象征。今台高三层,仿古建筑,全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
八镜台建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苏东坡“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灿然而笑,然而叹矣。乃作诗八首,题之于图上”。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沪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曾亲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此后历代文人,如文天祥、王士祯、戴衢亨、郭沫若等都在八境台题过诗。
龟角尾公园
位于千里赣江源头,依托赣州名胜古迹龟角尾而建,与八镜台、宋代古城墙、八镜公园相连,是一个融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历史名胜公园,总面积5.5万m。
龟角尾 原称龟尾角,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八境台下,龟角尾两侧有两条美丽而又神奇的江,一条叫章江,另一条叫贡江,她们从崇山峻岭中走来,过峡谷,越险滩,跳跃在的千峦万壑之中,弯弯曲曲地向前奔腾,宛如两条巨龙,环绕着赣州古城的东西两边,在龟尾处汇聚成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河——赣江。
对客家人来说,龟角尾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为此,赣州人民在龟角尾兴建了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安放了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并建设了许多旅游休闲设施。如今,龟角尾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海内外游客到赣州必至的风景名胜。
八镜台建于北宋嘉祜年间(1055--1063年),是赣州也是江西著名古迹之一,台高三层,27.8米,建于宋代古城墙之上,登台可眺赣州八景,台下章、贡二水汇入赣江,向北奔流,古榕成荫,气势磅礴。宋代古城有藏兵洞十余孔,颇似南京明代建筑的中华门,台内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
八镜台景色
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八镜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所以取名为“八镜台”。
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现在的八镜台是重建的,于1987年落成,共有三层,高为28米,总面积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据史载,原台为石楼,现是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并采用琉璃瓦盖面,内部装修有天花、藻井、彩绘,整个建筑溢彩流金,巍然壮观,凭江而立,气势挺拔。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历史沿革
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是赣州古城的象征。今台高三层,仿古建筑,全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
八镜台建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苏东坡“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灿然而笑,然而叹矣。乃作诗八首,题之于图上”。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沪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曾亲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此后历代文人,如文天祥、王士祯、戴衢亨、郭沫若等都在八境台题过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