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乐安流坑古村“寻古”之旅[二](江西之旅第七十二篇)

标签:
流坑古村第二集流坑村简介董仲舒董晋流坑古建筑群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题目中的“流坑古村”四字,后两字“古村”是当代人的“旅游词汇”,本文亦然。
这一集里的图片,有许多小学生,因为我在龙湖畔参观拍照的时候,流坑村的小学生放学了。这让我高兴啊,因为在昌乐本地农村采风,是很少拍到小学生镜头的(大部分村庄没有小学了,集中到镇里了)。
关于流坑村,下边作一简介: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乌江畔,距县城32公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尊唐代宰相董晋为先祖。宋代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西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全村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董氏精英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经过规划,形成了七横一竖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巷道用鹅卵石铺地,并建良好的排水系统,保存至今,别具一格,堪一绝。
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明清占建筑及遗址计206余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明代建筑怀德堂中的雀(爵)鹿(封)猴(侯)砖雕壁,堪称精品。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其中保存完好的木质油漆匾额188方,门头墙壁的各种题榜362方,祠堂名额近60处,楹联72副,共计628方(处)。 从流坑沿乌江顺流而下,有一片香樟林,夹杂少许青枫,总计有1万多棵,树龄大多在200-800年之间,其中500年以上的有3000多棵,800年以上的有1400多棵。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8年04月08日15点53分。
董蕃昌,号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