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南到昌乐(2018·05·17)

标签:
这篇放在随笔类从沂南到昌乐途中所拍景象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杂谈 |
分类: 文辛随笔 |
这篇博文配图拍于2018年5月17日下午,具体内容是:昌乐二中退休教职工旅游,从沂南红石寨景区返回昌乐途中随拍。“从某地到某地”是本人博客的一道风景线,毋庸讳言,有的美有的丑。为什么从外省一到山东境内,心中必定一振呢?我希望读者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此文的“途中随拍”是在山东境内,大里说从临沂到潍坊,小里说从沂南回昌乐。
凡是车里拍,主要是景物。山东境内不论是山区、丘陵、平原,农民不忘务农,一派“过日子”的样子,而我游历过的某些省份就“不像过日子”的模样,田野荒芜,垃圾遍地,河南省如此,江西省更是如此。从这些表面现象能看出什么呢?我想,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还反映了不同省份的“牧守”(现代名称“人民公仆”)们是“良牧”还是“劣牧”?被牧的子民(现代称呼“人民”)们素质高还是低?也可以看出社会稳定如否?所以这不是个小事。“某个地域老百姓情绪的稳定还是动荡”,这能是小事吗?
是不是我对途中景象看得太重了,也可能是吧?至于我是山东人我是不能否认的,但说我“偏袒山东”我却不承认,为什么?有图片在这儿摆着呢,我可造不出来!
另发一组“附带图片资料”
这组图片曾在新浪博客发过,但被一句“临朐县足足被昌乐拉下了十年”的图片注脚弄丢了,跑到360一个贴吧里去了。今天作为“附带的图片资料”发布,我觉得很合适,因为时间是紧挨着:昌乐二中退休教职工去临沂旅游是5月17日,小儿子拉我们去临朐是5月16日。临朐的和途经青州的不发了,只发昌乐境内的,也可以补充5月17日从沂南返回昌乐的图片资料之不足。
这是我昨夜发给本地摄协秘书处的个人简介
(昌乐报刊即将发一期专刊,通知我将个人简介发过去,再由摄协转过去。当然不是我一个人)
刘福新 个人简介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常用笔名文辛,已在十六个省(直辖市)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篇(首)。二零零二年结集出版散文集《月下小品》,二零零四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
二零零六年,被聘为《榕树下》等多家网站主编、驻站作家。注册五家博客,曾任新浪博客中国作协联谊圈副圈主兼管理员,成为小有影响的全国网络作家。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全国摄影比赛中获奖。热衷于公益事业,自费农村采访,给昌乐县人民留下了大量网络资料。此前是昌乐县摄协副主席。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等会员。山东当代文学院院务委员。潍坊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现任《宝石城文艺》顾问,曾任《齐都文苑》编辑。
二零零七年被聘为昌乐县政协文史委史料编辑,与人合编《昌乐一中70年》、《昌乐蓝宝石》、《姜太公与营丘》等书籍。二零一一年被聘为昌乐县传媒网特邀市民记者。
历史学术论文获全国一等奖三次,名字被收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
第一幅图片拍于2018年05月17日15点08分。


用这幅作“压题图片”了。
此前一日(5月16日),小儿子拉我们到临朐县城遇雨,返回时也是走的这条路。请看下边的“附带图片”——

前一篇:[街拍]永康路上·放学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