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旅游札记[一](江西之旅第四十三篇)

标签:
婺源篁岭旅游札记之一司机一路上的介绍不坐索道走另一条路垒心桥旅游 |
2018年4月3日上午,开始执行我的旅游主方案——篁岭采风。
在老北站上车,是个中巴,每人车票17元。
为了拍照方便,我抢了个座位——副驾驶位置,既可以拍车窗前的景,又可以拍车窗右侧的景。
中巴车司机是个中年汉子,长着一幅典型的江西人面孔,非常健谈,因为接触外地人多的原因,他的言谈已经大半脱离了当地人的“很难懂的土语”,对其他外地游客来说比较容易懂,对我来说则更容易懂,极易交流。说出了我与其他人的区别,好似显出了我的傲气,其实是不然。一来我接触人广;二来我会普通话;三来长期的网络经验,对于全国各地的方言俚语有所了解。
还没到篁岭,我从司机滔滔不绝的介绍里,就已经知道了不少。譬如65岁以上免除门票,但必须交索道票120元。譬如婺源的顺口溜:“白墙黑瓦马头墙,飞檐峭壁美人靠,小姐在阳台上叫……”。譬如“看山看水看徽派”。譬如篁岭景区老板很厉害,将篁岭全部买下来了,景区内不准许建新房,一切保持老样子。
司机一路不停滴高声讲述,我怕车里顾客厌烦,中间婉言劝过几次,譬如我说:“师傅拉着一车人,责任可是很大呀……”很显然,司机听不进我的建议,很自豪地说:“你就是花钱雇个导游,也不一定听到这些,他们哪儿赶上我知道的多!”
这话是真的,我在车上了解了不少婺源和篁岭的事儿,怎不感激?我的婉言相劝是为了全车乘客的安全,也是好意。
这位司机还不断地建议我,下车后,不要进售票大厅,不要花那240元买索道票。他还告诉我,他有个亲戚开着一辆小轿车,从另一条路直接拉到景区的另一个大门,每人收费40元,你俩才80元,省下160元。
到了篁岭,还未下车,司机再次谈到这件事儿,并拿出手机要联系小车司机,我说:“下了车再说吧。”司机立即显出了一种厌恶感。回程里狠狠地讥刺了我一句:“你买240元索道票,人家很高兴呀很欢迎呀!”我说:“我就是乘小轿车上山的。”司机显出一种非常鄙视的神态,再也不搭理我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我才恍然大悟:他要打手机叫的小车司机可能就是他的儿子或者亲戚,我乘坐别人的小车与他何干?当然,回程里发生的这一幕,是后话。
第一集里的文字就写这些吧,好似与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起码反映出婺源的司机特点,也反映出婺源的一部分民风民俗。
至于到达篁岭之后的游览活动,请看此文的图片注脚。
仅仅说一句:第一集图片主要是拍的“垒心桥”,以及在垒心桥上远拍“梯云村落·晒秋人家” ……
篁岭旅游札记第一篇博文配图59幅。
为了拍照方便,我抢了个座位——副驾驶位置,既可以拍车窗前的景,又可以拍车窗右侧的景。
这是拍车窗前的街景。
拍于2018年04月03日08点31分。
这位司机还不断地建议我,下车后,不要进售票大厅,不要花那240元买索道票。他还告诉我,他有个亲戚开着一辆小轿车,从另一条路直接拉倒景区的另一个大门,每人收费40元,你俩才80元,省下160元。
到了篁岭,司机再次谈到这件事儿,我说:“下了车再说吧。”司机立即显出了一种厌恶感,。回程里讥刺了我一句话:“你买240元索道票,人家当然很欢迎!”我说:“我就是乘小轿车上山的呀。”司机显出一种非常鄙视的神态,再也不搭理我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我才恍然大悟:他要打手机叫的小车司机可能就是他的儿子或者亲戚,我乘坐别人的小车与他何干?当然,回程里发生的这一幕,是后话。
我画的箭头就是乘坐小车上山的路线。
徒步很累人,但乘车很快就到了。青年司机告诉我:“篁岭原来是我们的,如今围起来作了景区,不让我们挣钱我们当然有意见,政府里的人也不敢挡着我们做买卖……”
这一幅作“压题图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