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采风)趁着酒兴拍下坡

标签:
下坡采风进入腹地田黄孟等七姓村名溯源地贫瘠树木少图片 |
分类: 昌乐村影 |
在黄家洼村东的“大自然庄园”酒足饭饱后,西行数十米,再进黄家洼,沿黄家洼东部道路南行,不大会儿就到“下坡”了。下坡是个村名。初见,大体感觉有二:第一,名为“下坡”,其实地势并不低;第二,村庄树木少,或许是“地薄”的缘故。
在下坡的采风,可以用一个词汇叙述——走街串巷。在黄家洼没能走街串巷,是因为黄家洼面积大,可拍的景物实在太多,再加上午饭的时间,若再“进入腹地”,恐怕天黑也拍不完。下坡可就不同了,趁着酒兴,东拐西拐,南折北折,拍片子反而不少。
其实,据我观察,下坡与北边的黄家洼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已经连成一片了,所以我拍的前边几幅片子究竟是下坡还是黄家洼,我也搞不清楚。
首先遇到的村民是驾驶三轮车的田开福,他向我提供的姓氏是:田、黄、孟。他还给我出主意:“从下坡去庙子官庄,然后再去小善地大善地。”
拍着拍着看到了下坡村的村支部村委大院,会晤了支书田敬利和文书田来义。又有了一个感受:村里的办公室都有人值班,不论是北边的黄家洼还是南边的下坡。这是干部工作作风转变的见证啊!
在村支部村委,我还进一步了解了下坡村的姓氏,支书田敬利和文书田来义又给我补充了四姓:王、孙、马、唐。这四个姓氏属于“养老女婿”类型。但也说明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深入,还有一点,对于各种类型的姓氏一视同仁,这就很不简单。我在好多村庄采风,养老女婿之类姓氏是我“打破砂罐问(㼂)到底”,硬“抠”出来的。
如此一来,下坡村姓氏就成了七姓:田、黄、孟、王、孙、马、唐。
在下坡采风,所拍人物较多,这是我预料不到的,也许午后这个时间段村民生活比较活跃吧?
偶尔翻阅《天南地北昌乐人》,看到了一个名字——田开甲,田开甲1952年生,任潍坊市老龄委副主任。
下坡村名探源:明朝初年,裴、刘、于姓来此立村,因处团山子坡下,取名下坡。
据此“地名探源”,我又生出了三点感受:
第一,“团山子”即“死火山口”,说明下坡村的取名与之紧密相关。既然是“因处团山子坡下,取名下坡”,也就印证了我的猜测:下坡这个村庄的地势并不低,仅仅是位于山东坡而已。
第二,这个村庄的土地瘠薄,树木很少,与东南方向的庙子官庄很相似。庙子官庄我曾陪同妻子(那时年轻,不能称“老伴”)去过,是为内妹“坐月子”之事。大概是在1977年左右。一路上看不到树木,印象极深。
第三,“明朝初年,裴、刘、于姓来此立村。”可如今的姓氏却完全变了样子,立村时的裴、刘、于姓已经从下坡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了。
首先遇到的村民是驾驶三轮车的田开福,他向我提供的姓氏是:田、黄、孟。他还给我出主意:“从下坡去庙子官庄,然后再去小善地大善地。”

如此一来,下坡村姓氏就成了七姓:田、黄、孟、王、孙、马、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