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会稽山大禹陵观瞻纪实[下](皖浙沪旅游141)

标签:
大禹陵重要建筑大禹庙岣嵝亭与原文译文大殿大禹塑像墓道动物形象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上集杂七杂八说了不少,下集重点解释一下岣嵝碑(从网络下载)。其它资料请参考图片注脚。
岣嵝碑[gǒu lǒu bēi]
释文分为三段,第一段二十三字,它们是:
“承帝曰:咨!翼辅佐,乡洲渚,舆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
承作奉解,有后来“奉天承运”的意思;帝曰:尧说;咨有征询之意,亦作叹息;翼指左右大臣;辅佐,帮助;乡即地方,大陆曰洲,小岛曰渚;舆既可理解为亲随,接近,亦可解为肩舆,乘车出发,登高远望,到处都是鸟兽的足迹而五谷不登;参身洪流指禹偕同行大臣出发到治水一线;明,此处作神明;泛指祭祀。
按现代文字句读,就是帝尧及左右大臣向万民宣告,如今地方上到处是水,田地被淹,高地成岛,乘车外出察看,到处是禽兽的足迹和洞巢,而五谷不登。大臣们参加商讨治水的方案,要合乎规律,不要再犯过去治水的错误,禹受命后投身一线,临行前祭天,出发治水。
第二段共四十二字,可以断句为:
“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堙郁,塞昏徙南渎,衍亨。”
这一段是岣嵝碑文的精华,它含义广,记事详。很有点后来《书经》中尧典的语味。为了方便,不再按字作解,用现代文字叙述,可以译作:“为治水,禹做了长期的准备,征调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他长期露宿野外,而忘了回家。并接受过去治水失败的教训,制订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工程方案,排除一切险阻加以完成。在禹大智大勇的努力下,终于排除了洪水,在华、泰、衡、恒四岳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广大国土上排除高山险阻、疏通了九大河流,并沿河筑堤,查田定产,制订了农业赋税的等级制度,使全国的经济、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物资丰富,人们不再为逃避水灾而迁徙,安居乐业,食有余粮。禹的功绩可上告苍天,下慰万民,功德万世永享。”
为了说明对这四十二字理解的认可,可以参阅《书经》中夏书禹贡中的有关章节和《史记》中的夏本纪,都有相似的表述。
释文的第三段,是最后的十二个字:“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这段文字,较前两段,明了易懂:
由于平定了水患,百姓衣食具备,万国(诸侯)安宁,各守其土,地方平安,兽蹄鸟迹之道变成大片农田庄稼,野兽鼠窜远方,逃离人群,歌舞升平,大禹功德,永垂万世。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观瞻纪实[下](皖浙沪旅游141)](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下一年(2018年)我与老伴只带着身份证就行了。明年71虚岁,也就是70周岁(我与老伴都是大生日),全国各地景区门票全免。
牌坊之后,即是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神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应龙各一对。这些神兽,除了一般墓道两侧正常摆放的动物,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有的动物还是大禹自己所变,譬如黄熊(图49)。
请朋友们注意:我是返回时拍的,不是进门时拍的,所以次序是“倒”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