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即将拆迁的边下河南村留个念想(下集)
刘福新
下集图片主要拍摄了边下河南村的“前街”和“后街”。
前街是上世纪以及再以前所有活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68年冬天至1971年春天,在我回忆里是这样。历史岁月的印记——老槐树(国槐)雄立于前街;一条让人拂之不去的必经之道也是位于前街东门的;记忆中的“圩子墙”、“前河”、“南崖”、“水库”、“苹果园”、“酸楂树”、“马沟”也与前街息息相关。
后街其实年代很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庄才开始北扩。人口多了,原来的村庄“盛”不下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对来说,我对边下河南村的“前街”感情更深。但如今的前街面目十分苍老,甚至十分丑陋,完全失去了原来的生机,让我扼腕三叹……
拍前街和后街的时候(特别是后街)已近黄昏,光线暗淡,图片像素很低,这是明摆着的。
一个村庄,从兴盛到衰落,从立村到撤村,所有的历史进程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或许这个边下河南村命定的与我有缘,福缘也好,恶缘也罢……
一个人活在世上,一辈子,比较熟悉的有几个村庄?生活两三年的有几个村庄?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关于下集图片(特别是人像),拍得很不像样,不好意思传到网上,抱歉抱歉!
下集,不想再说什么了,上集图片的下边,有一篇小文——让我辗转反侧(或“缠绵悱恻”)了四十九年的小文——题目是《我在边下河南村的亲身经历》,已经发了,我的苦已经诉了……
好了,好了;罢了,罢了……上传图片吧。
1、站在边下河南村的村西拍西南角。圩子墙没了,但我的旧作里有。
用第一幅作“压题图片”了。
2
3、这是现任支书刘光舟的宅院。
4、村支书刘光舟的媳妇张云霞可巧回家了。
5、陪同我拍片的村干部刘嘉风说,这是刘永弟的房子。刘永弟是我在这儿任教时的班长,很有能力的。前几年,我在潍坊三院(潍坊市精神病院,驻昌乐)大门遇到了刘永弟,刘永弟在那儿干门卫。我给他拍了好几幅照片。
6、刘明弟的老屋。
7、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是边下河南村最西边的宅院。原来的大门是坐北朝南,如今的大门是坐西朝东。
8、刘宝弟的老宅院,如今是刘东斌(刘永富的儿子)居住。
9、这条东西街道,我没有一丝儿印象,不知道是哪个年月建的?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边下河南村根本就没有这条东西街道。
10、以前的时候,这儿靠着一个圩子墙。
11、陪我拍照的村干部刘嘉风告诉我,“有太阳能的房屋是刘祥弟的。”刘祥弟是我的学生,如今在昌乐宝石城经商。
12、这个小后生叫刘海东。是刘永顺的儿子。我说:“你爷爷是刘吉弟吗?”他笑了。我又说:你爷爷了不得呀,干着工程师,为了照顾你成分高的老爷爷(曾祖父),辞职回家了。
13、刘海东心仪的一棵树(忘记什么树了)。
14、一条南北街道。
15、从我的老家小埠前到这个村庄,就从这里走。我以前从家里到这儿教学,基本上是从这条小道走。但也不完全是原先的小道了。
16、我1968年冬天分配到这个村庄教学,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就是刘美书。他是刘氏家族二十四世,我是二十六世,所以我一直称呼他“二爷”(我们昌乐县风俗,“二爷”即“二爷爷”)。他是什么时候到这儿住的,我不知道。
17、陪我拍照的村干部刘嘉风告诉我,这个影壁正对着原先的南北老街。
18、原先的南北老街已经没了。原先的南北老街就在这儿。
原先的南北老街是我活动的重要场合,“老学校”就在这条街道的北端。
19、前街是上世纪以及再以前所有活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68年冬天至1971年春天,在我回忆里是这样。历史岁月的印记——老槐树(国槐)雄立于前街;一条让人拂之不去的必经之道也是位于前街东门的;记忆中的“圩子墙”、“前河”、“南崖”、“水库”、“苹果园”、“酸楂树”、“马沟”也与前街息息相关。
这儿是刘化风的老屋。刘化风,原潍坊劳教所(驻昌乐)所长。他的大女儿建鲁和三儿子建光是我的学生。
20、村民刘录书的老宅院就在这附近。前边(南边)紧靠着圩子墙。
21、刘世弟的房子。刘世弟是老三,他的大哥叫刘瑞弟、二哥叫刘裔弟。刘裔弟是我的学生。
22、这儿就是原先的“东门”。我拍片时,拍到了刘正风的媳妇。刘正风是刘读书的大儿子,刘读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干边下河南村大队长。
23、原来来往不断的“古道”早就没了。如今一片狼藉,禁不住黯然心伤。
24、刘正风与其媳妇。
25、这是一条南北街道。原先,这条南北街道的东边不远处,就是东圩子墙和边下河南村的大队场院、炉屋、饽饽房、粉皮房,东北角的三间屋,在我的要求下,成了学校教室。
26、这一条是东西胡同,胡同东端的房屋可能是复员军人刘增弟的。刘增弟分老宅就在南圩子墙上,后来到了“沟东”建房,是最早在“东沟”建房的人。
27
28
29、刘德生的宅院。刘德生是我在边下联中任教时的学生,排行老二,他大哥叫刘德华。
30、重新回到了东西大街。
31、这是刘万弟的宅院。刘万弟与我一个班辈,我称呼他哥哥。1968年,刘万弟作为大队干部代表(民兵连长)到公社(南郝街)接我到了这个村庄。他结婚时,我喝喜酒,当然称他媳妇嫂子,后来,他媳妇说:“改口吧”。我说:先叫后不改。刘万弟媳妇与我二祖父家婶子是姊妹。
刘万弟这个人非常优秀,一天学都没有上,“文革”背诵“老三篇”一个字不差。改革开放后,宏图大展,成为致富带头人。很可惜,英年早逝。
32、怎么也不让我拍,送我时,让我拍上了。
33
34、这宅院好似是刘来弟的。刘来弟是我的学生。
35、刘福风。陪我拍片的刘嘉风的二弟。其实,刘嘉风和刘福风比我高一辈,那时候他们还小,我不知道大名,可小名(乳名)是很熟悉的。
36、刘永义的房子。刘永义的父亲叫刘义弟,与我一个班辈。刘义弟原先住南圩子墙下,就在现在刘美书(图16)住的附近。
37
38
39、这个年轻人叫刘德起,这儿是刘德起的大门。刘德起是刘海风(刘海风也干过支书)的二儿子。
40
41、这儿是我老伴赵姓家族的二哥赵光德的大门。没在家。
42
43、我老伴堂兄赵光臣的宅院,大门上着锁。已经迁往内侄赵世军的厂子了。
44、内弟(大舅子)赵光增常年给人打工,很少回家,这一回碰上了。天色已晚,拍虚了。
45
46、陪我拍片子的刘嘉风说:“看看你教学的老地方去!”
这块地方就是了。
我说:“这儿成了摞屋了。”摞屋后的东西街道就是原先刘嘉风的老家。
47、电话已经催了好几次了,村干部们等了好久了。刚要走,刘江风的老伴出来了,她是我在这儿教学时结婚的,对我特别熟悉。拍了好几幅,都拍虚了。只保留这一幅。左边是刘江风的女儿。
48、边走边拍夜景。
49、这是最后一幅图片。
饭店是我亲戚(叫我姑夫)开的。已故赵光显大哥家的女儿没拍好,照片不能上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