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017-08-23 21:43:04)
标签:

2017年4月28日

参观绍兴鲁迅祖居

初中认真读鲁迅文章

压题图片德寿堂

旅游

分类: 旅迹苔痕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刘福新

2017年04月28日中午时分,开始参观鲁迅祖居。这是本人到达绍兴后正式参观的第一项内容。上篇博文属于随拍,这篇博文配图属于专拍。专拍与随拍当然不一样。
我的初中阶段是在昌乐一中完成的,1962到1965年的三年里,我在语文课本中系统地学习了鲁迅作品,因为特别认真,直到今天有的段落还能背诵下来。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昌乐一中,当了三年语文课代表,当得值,当得问心无愧!”
为什么我的博客文章很少“打草稿”,编辑框里随意敲起键盘,不大会儿一篇博文就打成了,这还得归功于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读着鲁迅文章长大的人,我想肯定受到了鲁迅的感染,否则,为何我的许多语句不由自主地酷像鲁迅先生呢?这就是熏陶和浸染!
好了,我要上传图片了——
从豆丁网和365网寻到了一篇《鲁迅祖居资料》,贴于图片之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7年04月28日12点41分。
这是鲁迅祖居参观入口。免费开放,刷证(身份证)入内。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一进鲁迅祖居,看到了一对老外。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这对老外很配合。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我与老伴不跟导游,我们随便逛。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7、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8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9、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 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御名“爱新觉罗·旻宁 ”之讳,改为 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 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这一幅选作“压题图片”了。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0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1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2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3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4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5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7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8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19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0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1、第三进“香火堂”为帮助摆设,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2、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 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3、座楼简介。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4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5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7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8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29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0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1、闺房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2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3、绣房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4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5、沐浴房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7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8、少主书房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39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0、藏书室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1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2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3、幼童房间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4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5、少主房间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7、西堂前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8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49、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0、鲁迅的先辈开国当铺吗?不是的,是典库。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1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2、贮藏室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3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4、厨房。
 转过一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点。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个地点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按照当事人回想复原的。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外头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外头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运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能够用来盥洗和温酒。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一定是从这个地点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一定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宝贝儿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第一次见面一定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本相,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5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6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7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8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59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60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61、家宴厅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62


绍兴鲁迅祖居参观札记(皖浙沪旅游126)             63、鲁迅故里景区四至范围


附:鲁迅祖居资料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
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 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 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 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 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 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 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名“爱新觉罗·旻宁 ”之讳改为 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 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 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塾、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 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 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 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
《恒训》 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现在老台门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 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 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从此 开始了他伟大的一生。 出了周家老台门,心中已然畅游了鲁迅的家族历史。带 着对老台门的回味,沿着街道信步向前,不经意间抬头一看,竟已到了周家新台 从外观来看,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 格。但它比老台门要小得多,一问之下,才知道其占地为1800平方米,近乎 于老台门的一半大小。 推门而进来到鲁迅生活的地方“吱呀呀”地推开大门,一块镶金的匾额便落入眼帘——德寿堂,这是台门的第二进。和老台门一样, 这里也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步入大 厅,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 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稳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概。1881年9月25日,我国现代驰名的文学家鲁迅就出身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个地点生活到了18岁。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刻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18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全部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完全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一辈子、对社会的认识,在特别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阻碍。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普遍的素材和深入的思想。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关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第三进“香火堂”为帮助摆设,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     
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个地点,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这个地点名叫“桂花明堂”,明堂一定是俗称的天井。本来这个地点种着两棵特别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这个地点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个地点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奇,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记的故事,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特别详细的描写。 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如今我们眼前。左手一间现如今被锁得严严实实,透过含混的玻璃窗,房内的摆设大致能看个清楚。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据介绍,这间房子是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的书房兼卧房。鲁迅常常在这个地点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男∷怠痘尘伞肪褪窃谡饫镄闯傻摹7考淅锏奶梨木床仍是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右手的一间是鲁迅母亲的房子,这个地点摆设着鲁迅母亲做针线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气而刚强,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学历,能看明白《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书籍,鲁迅特别佩服母亲,他曾说:“我的母亲要是年轻一二十岁,也许会成为女好汉呢!
转过一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点。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个地点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按照当事人回想复原的。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外头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外头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运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能够用来盥洗和温酒。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一定是从这个地点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一定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宝贝儿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第一次见面一定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本相,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百草园,最值得纪念的地点 。
走过厨房,跨过几个门槛,打开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郁郁葱葱,一片亮堂。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如今我们面前,本来,精巧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是一片碧绿的菜畦,边上一棵参天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本来差不多来到了驰名的百草园了。对百草园如此憧憬,是因为读了鲁迅那篇文笔精美的回想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特别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四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尽管现如今这个地点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都已不是原物,但通过精心的恢复和保养,依旧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如今了我们面前。特别是这边一段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在这个地点,我们能够查找到童年鲁迅的身影。童年的鲁迅经常在这个地点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因为有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能够成仙,因此,他常常拔它起来,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形的。在导游小姐的仔细指导下,我们也兴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墙边找寻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我们终于找到了纤弱的何首乌,根上带刺的覆盆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