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岳王庙到灵隐寺随拍(皖浙沪旅游119)

标签:
从岳庙到灵隐寺途中随拍重点有曲院风荷灵应寺照壁咫尺天涯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很明显,这篇博文起着过渡性作用。拍片时,有徒步拍,有车里拍。岳王庙附近的景物和灵隐寺附近的景物拍的较多,途中(车里)拍较少,若论图片形状,就像是个大亚玲。
为了减轻灵隐寺景区图片太多的压力,这一集图片延伸至灵隐寺大门以内。
听一外地游客说,灵隐寺面积很大很大,内容很多很多。我从一个帖子也了解到,这个景区内除了灵隐寺,还有永福寺、韬光寺。灵隐、永福在山下,韬光寺在山上。更何况还有个飞来峰。
西湖天下名胜,自古骚人墨客蜂聚、诗词题刻如云,十大胜景更是世人瞩目首选,为其题名者非至尊之主即至显之人。譬如启功题写了“平湖秋月”。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康熙皇帝则题写了“曲院风荷”,立碑在曲院亭子中。可惜的是这位“千古一帝”误写了一个别字“曲”,害得300多年的游客苦苦寻求这个“院”究竟“曲”在哪里。当然,他刚刚写出时,杭州人心知肚明是皇帝老倌写了个大别字,不敢指出而已,因为从宋朝(或晚至明朝)起,当地人已把此地叫为“麯院”。明朝人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说:“麯院,宋时取金沙涧之水造麯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麯院风荷’是也”。而这个“麯”当时没有对应的简化字,是不可以写成“曲”的,写“曲”就是别字。一定要写,就得找出个什么“曲院”来。
到了康熙的孙子坐天下时,这个“曲院”仍然没着落。别字赫然摆在那里,乾隆觉得连自己的颜面都一并不好看,于是在碑的背面刻诗说:“莫惊误笔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榜”就是题字。“恶旨”则是“绝旨酒”。《战国策》说大禹“绝旨酒”并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乾隆诗的意思是,康熙哪里是笔误,是因为厌恶旨酒,就连造酒的“麯”都不愿意写了。这样一来,爷爷不但没有写别字,还借改“麯”为“曲”倡导“恶旨”,长保国运,用心何其良苦。乾隆端的了得,隐恶扬善挖空心思。天子至尊,口含天宪,张嘴就是法律,说“曲”不是别字就绝不是别字,天下何人敢说半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