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 ] (皖浙沪旅游91)

标签:
池州杏花村简介参观池州六中附近那个首先进入乐耕园杏花村四大文化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2017年4月23日上午,从九华山乘大巴抵达池州。在池州徐家面馆早餐后,请老板代看行李,然后乘池州市内公交车径往杏花村。此前,就已知道池州杏花村有两个,因为有当地人下车,随着下车了,却不是我要看的杏花村,因为这个杏花村是专挣小孩钱的商业味极浓的那个。两个杏花村,我不便说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像这样的文化景区,都是近年搞起来的。真耶?假耶?谁能分得清?只要与古代稍稍有点儿相仿也就不错了。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途不要下车,若参观杏花村就去池州六中附近的那个。
我的旅游思路与大多数人不同,所以我没有一直沿着大路走,而是与老伴进入了一条小道。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看到了最喜欢的情景,那就是景区介绍里的乐耕园。乐耕园占地50亩,以现实版开心农场为主题,用最原始的耕种方法种植粮食和蔬菜,让游客体验真正农耕的快乐与成就感。我当然是异常兴奋,我用了“异常兴奋”这一词汇,是没有丝毫夸张的。当然了,我也观察老伴,我看到此时此地的老伴也是很高兴的。
简介一下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城西,距今1300多年历史。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任池州刺史。次年清明之日,杜牧到杏花村赏春,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自此,贵池杏花村随《清明》诗名扬青史,享誉天下。
杏花村有“四大文化”
山水农耕文化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农耕文化是中国传
山水农耕文化
统文化之一,唐宋之后,尤其是宋代,因杏花的花期与春耕时间节点一致,诗人往往称春耕为“杏花耕”,北宋文学家宋祁曾有诗云:“添成竹箭浪,催发杏花耕”。杏花村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极具江南农耕文化典范,以农兴文、以农助武、以粮酿酒、农忙赋诗、农闲听戏,杏花村的农耕文化,不仅仅在牧童田间的画面里,还深深的烙印在杏花村的历史传承里。建成后的杏花村,把农业种植、观光休闲、家庭体验融为一体,并适时举办“春耕大典”等时令节庆活动,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再现中国式的农耕文化。
江南村落文化
杏花村构建的是唐朝村落的点状布局,体现的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画意境,分别打造出明清时期古村落、唐宋时期古村落、楚汉时期古村落、春秋时期古村落、商周时期古村落和原始筑巢式古村落等。展现中国古代村落文化,呈现中国古民居缩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传统民俗文化
杏花村古老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杜牧的《清明》诗形象地道出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也生动地描绘出了古杏花村清明时节的民俗乡风,而乡傩、目连戏、青阳腔在古杏花村的表演从未间断。杏花村的建设,力求在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古杏花村”的历史文化风韵。
盛唐诗酒文化
自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居易曾写出“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在唐代诸多诗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有诗与酒的享受。未来的杏花村将再现《杏花村志》中记载的“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梢头,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的醉人景象。
第一幅图片拍于2017年04月23日08点22分。
![牧童遥指杏花村[ <wbr>上 <wbr>] <wbr>(皖浙沪旅游91) 牧童遥指杏花村[ <wbr>上 <wbr>] <wbr>(皖浙沪旅游91)](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途不要下车,若参观杏花村就去池州六中附近的那个。
![牧童遥指杏花村[ <wbr>上 <wbr>] <wbr>(皖浙沪旅游91) 牧童遥指杏花村[ <wbr>上 <wbr>] <wbr>(皖浙沪旅游91)](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